《桃花扇》取材于历史而聚焦于爱情,但毕竟是戏曲而不是历史,为了成全艺术,并不拘泥史实。侯方域是浊世公子,末代名士,文采有余而风骨不足,难称英雄,所以也不是主角。《桃花扇》真正的主角,真正撑得起那把名扇的扇骨的,当然是李香君。侯方域未能峻拒阮大铖于前,又不能放弃试场于后,孔尚任舍其晚节不计,写到国亡就算曲终,这就是艺术,必须四舍五入。科学才保留小数点后的零头。《桃花扇》是本事始于秣陵,终于秣陵,顺理成章,当然应由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来演出。早在十年前苏昆就曾演出此剧的改编版。今年三月在北京保利的剧院盛大演出的《桃花扇》,由话剧导演田沁鑫精心执导,不但保持了孔尚任原著的文本与精神,而且在舞台布景、灯光设计等方面融入了西方当代剧场的新技巧,乃使孔尚任的杰作以新的时空观念重新为南明的
该书作者李延年先生从1992年开始在OOO艺术司从事杂技、曲艺、木偶、皮影方面的业务行政工作,从2008年开始任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大约从2001年开始杂技、曲艺、木偶、皮影方面的剧本创作,大部分木偶皮影剧为近几年来的剧作,十多部作品被搬上舞台,并在OO大型活动中获奖。 该书分两个大部分:剧作集和论文集。剧作集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木偶皮影方面的剧作三十多个。其内容包括历史、现代、红色题材及民间故事、外国经典改编。论文集是作者关于木偶皮影方面的论文文稿及创作心得等。
《中国当代戏剧总目提要》收录1949-2000年中国戏剧剧本的资料。即搜寻到的一概收录,而不以某种政治的或艺术的标准加以取舍。剧情提要忠于原著,不加评论,客观介绍。剧情提要的文字力求准确、简明,语言风格力求与原作保持一致,原作中特别精彩的语句适当引用。《中国当代戏剧总目提要》作为前书的续篇,继续贯彻这三点方针。
《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精)/当代中国学术文库》首次系统、综合地研究了传统戏曲“口头剧本”。著作采取文献史料与田野考察资料相互参证、补充的方法,一方面,系统梳理口头剧本的历史脉络及其与书面剧本的关系;另一方面,立足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全面研究口头剧本的形态结构、编创与表演、技艺传承及其活动现状。全书资料生动鲜活,图文并茂,视角新颖,“论”、“述”水乳交融,深入探究传统戏曲即兴演剧形态,展现了民间艺人独有的艺术智慧和表演技能,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史实及其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本书以1995年出版的《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为基础,新增作者最近研究的若干成果及一篇访谈录,借探讨汤显祖的政治生涯与文学戏剧艺术创作,追索他对人生意义的观照与思考,并透过他的历史文化关怀,呈现明末文化风气与氛围及其发展的动向。本书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评述了汤显祖及其作品,旨在探讨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情况与艺术探索的关连,涉及艺术想象与历史现实的互动辨证关系,通过分析与陈述具体的历史材料,发掘汤显祖进行艺术思维所触及的人生实存与文化意义等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我省地处南北之交,学术尤擅其盛。数千年来,哲学、史学、文学、美术、语言、科技,作者輩出,著述如林,或自名一家,或蔚然成派,多为中华民族文化之菁华,有裨於社会主义文化之建设。允宜及时整理,以廣流传。粤自明清,以至近世,南北郡吧已有涇川丛书、龙眠丛书、贵池先哲遗书、南陵先哲遗书诸刻。一九三一年,稪有安徽丛书之编刊,所收皆皖人著作,分期影印。出至第六期,以抗战军舆而中止。盛从未竟,谕者惜之。本书所皆为历代皖人著作,时间一般以辛亥革命之前为限,相據内容,分类成辑。注意稿本、稀见本之搜辑舆傅布。此书整理方式包括辑校、标点和注释、今譯。校勘,力求采用善本为底本,校以他书,或加補辑、编次。标点,采用新式标点。注释,务求精确,但不作烦琐老證。整理中书量吸收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
本书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的,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把古老的湘剧音乐艺术做一全面的归纳与剖析,使之更、更具理论化,以此把湘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向社会,面向观众,使湘剧之花在百花园中更加灿烂夺目。
此书是为学习舞台美术和导演的同学和研究者而写的。 “材料与空间”这一课题之初衷,源于我1994-1997 年就读中戏舞美系硕士研究生时候 对于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适合舞台美术专业特点的专业基础课该是什么样的呢? 而在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学习导演的同学和研究者又怎么去系统地研习、认识舞台美术 呢?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作为“戏剧与影视学”中的重要专业和次级学科,相比艺术学门 类中的“美术学”尤其是“设计学”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建设还是存在不足的;简单地说, 就是还没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属的专业基础课。舞台美术的传统基础教学是平面绘画 类型的,比如素描、色彩,以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属于泛美术范畴;而很 多设计学专业均在此基础上建设了自己学科、专业专属的学科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舞
。。。
《的舞台艺术》在该刚首轮演出结束后,即时将主创人员的创作心得、各方反馈意见和演出剧本整理成册,时间揭秘台前幕后的生动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其舞台艺术成就、总结创作得失。《窝头会馆》能与《茶馆》相提并论吗?这部戏剧能否成为人艺艺术传承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她会成为人艺舞台上又一个盛演不衰的经典吗?相信读过《的舞台艺术》后,读者自会得出备自的判断……《窝头会馆》是北京人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隆重推出的献礼剧目。作家刘恒以其独有的人文视角聚焦平民百姓的生存困境,彰显悲天悯人的情怀;导演林兆华以返璞归真的舞台呈现,尽显朴拙大气的风范;加之五大明星的珠联璧合、精彩演绎,使这台京味儿浓郁的戏刚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赢得了良好的票房与口碑。
《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究(第5辑)》是“第七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入论文34篇,分别来自几个国家的艺术的教师和学者对音乐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究(第5辑)》探讨了音乐剧教学方面的新方法、动向,以及音乐剧创作的新研究成果,是音乐剧、舞美等等相关专业老师和研究者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