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进史 一:导论与渊源小戏》 ISBN 978-7-5225-1775-9 定价:10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第一册 导论与渊源小戏 。 导论编 统绪、梳理戏曲演进过程中诸如戏剧、戏曲、小戏、大戏、剧种、腔调、声腔、唱腔等关键名词之名义定位,并对戏曲史、戏曲理论史进行了回顾与检讨。 渊源小戏编 辨析唐代宫廷小戏、民间小戏之同源异流的演进路径,及其所促成的或雅或俗、雅俗交化的戏曲演进历程。 《戏曲演进史 二:宋元明南曲戏文》 ISBN 978-7-5225-1776-6 定价:9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的第二册 宋元明南曲戏文 ,厘清宋元之瓦舍勾栏于民间小戏中,孕育出大戏剧种南曲戏文;考辨宋元明南曲戏文 宋元南曲戏文 明改本戏文 明人新南戏 三阶段之表演艺术、唱法唱腔、体制规律及文学成就;并选取《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改本四大戏文、明人新南戏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14 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纲》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全书由引言、四章正文、结论、参考书目,以及目录索引几部分构成。在前面三个章节中,作者将本书中所涉及的杂剧剧目分别划归三个阶段,即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相应的主题情节进行分类,并在每章的最后得出这一时期戏剧作品创作的理论特色。书中所论及的约150部杂剧剧作全面介绍了14 17世纪中国杂剧的发展历程。
《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20世纪中国美学有三大理论遗产:*是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介绍的西方的美学思想和理论;第二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立足于中国人美感独特性的美学理论;第三是以蔡仪、李泽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成就*,影响*,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理论。“实践美学”与蔡仪和朱光潜的美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截然分开。因为,“实践美学”是马克思主义这根藤上结出的瓜,李泽厚、朱光潜、蔡仪的美学在这个根本理论上是一致的。而从王国维和宗白华等人的观念和方法中,可能找到中国美学健康发展的正途,找到在真正学术意义上研究中国美学理论的不二法门。基于这种考虑,本书不是一种中国美学一百年的编年史,而只是把一百年来能够称作学术研究的中国美学著
本书是四卷本《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简缩本。它汇聚近四十年来田野考察、文物考古、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的新发现、新观念、新认识,在著述的思理上、结构上、写作方法上,对传统戏曲史著进行调整、另辟与重构,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阐明了中华戏曲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它在戏剧起源与形成问题上从人类学、形态学角度另辟蹊径与取精用弘,对长期处于潜隐状态的民间宗教性、民俗性戏剧形式与行为进行彰显,对戏曲声腔流变进行综合梳理,对文本进行文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综合分析,这些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学术底蕴和时代特色。
色彩是人类经验的基本元素,因此,一本关于色彩的书即是传递人类经验的作品。 本书讲述了20世纪的色彩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文字和美轮美奂的图片评述诸多潮流元素,以色彩的世界标准语言潘通PANTONE?回溯100年色彩潮流,再现社会百态和历史文化。书中收录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10年为单位,筛选出80个关键主题,辅以80组经典配色组合,涉及艺术、设计、时尚、家居等领域,反映了潮流的走向、时尚的变迁及万千色彩的复兴。 本书收录所有作品的色彩都经过潘通PANTONE?调校认可,并以潘通PANTONE?独有的语言加以诠释,展现了潘通PANTONE?在色彩沟通领域的专业与坚持。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这一次,穿过「云门」,我们选择一本又一本的经典,好回到那个永远青翠的心灵故乡。 白蛇故事 唯美感性的文字,重述《白蛇传》凄美传奇。 白蛇典据 追索白蛇故事的源泉,步入传统文化的堂奥。 白蛇云门 华丽精美的图片,呈现云门舞者的动感舞姿。
生命本没有剧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即兴发挥中度过的。既然我们都是人生舞台上的即兴演员,为什么不演得更专业一点?即兴表演是一个比喻,是一种途径,是演员和音乐家几个世纪来一直在使用的技巧,是每个人可以学习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曲艺卷)》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对山东省各地曲艺进行深入介绍。内容翔实,语言通俗。一方面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对山东不同地区曲艺进行生动而直观的呈现,强调曲艺活动的源远流长与蓬勃生机;另一方面结合现实生活,展现各地曲艺的区域性特征,同时充分展示山东地区曲艺的共性,以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从曲艺的角度体现文化自信。在内容上突出历史的延续性,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东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曲艺卷)》分上下两册,《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曲艺卷上)》是其中的上册,介绍了鼓儿词、山东花鼓、莺歌柳书等23个山东省级曲艺项目。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参与国人精神家园的构建,是当下的一项重要议题,这其中要重视年轻群体与戏曲的关联是人们的共识。本书以上海地区本科院校学生戏曲社团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科学方法,深入调研,旨在梳理以大学生戏曲社团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与戏曲之间真实的文化联系,同时,通过各高校学生戏曲社团不同案例的深入分析,尝试找到在政策导向、校园文化、社团实践三者之间搭建良性文化生态环境的合理途径。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基本情况,包括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的数量、历史、人员规模、群体结构、戏曲社团的运作方式、隶属关系、组织架构、资金来源等;第二,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成员的戏曲文化实践及认知,包括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成员的聚合方式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曲艺卷)》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对山东省各地曲艺进行深入介绍。内容翔实,语言通俗。一方面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对山东不同地区曲艺进行生动而直观的呈现,强调曲艺活动的源远流长与蓬勃生机;另一方面结合现实生活,展现各地曲艺的区域性特征,同时充分展示山东地区曲艺的共性,以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从曲艺的角度体现文化自信。在内容上突出历史的延续性,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东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曲艺卷)》分上下两册,《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曲艺卷下)》是其中的下册,介绍了枣木杠子乱弹、临清时调、山东落子等24个山东省级曲艺项目。
本书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淮剧》,由陈忠国主编。《淮剧》的内容提要如下: 淮剧发源于古楚国域内,距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苏北、皖北、上海及沪宁沿线一些城市,几经风雨,现已成为江苏和上海的主要剧种之一。 从进入上海至今的一百多年,淮剧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已拥有了深厚的根基。海纳百川的上海赋予了这一江淮小戏以都市生活的现代气息与恣意挥洒的人文气质。 上海难剧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悲情美感的奋斗史,它的每一页都浸透着上海的百年沧桑和巨变,同上海人民血脉相连,随着上海域市文脉前杆。
该书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影戏和台湾淑馨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影戏与民俗的修订版,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国影戏(影子戏的简称,包括手影纸影皮影)的起源发展及流播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对其蕴含的民俗文化予以了生动的阐释据台湾大学教授,知名戏曲民俗艺术学者曾永义评价:该书是五四以来迄今最有水平的一本影戏专著该书资料翔实论证充分文笔生动,具有较高学术性和故事性可读性,且附有大量作者收藏的精美皮影图片,极具赏读和收藏价值
除非是破落户,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有镇家之宝,至少,也有主人可以在客人面前炫耀的物件,那就是家珍了。但是,我这里想要说一说的家珍,却有点特别。它不属于特别珍视它、展示它的人,但展示它们的人又确乎怀着“如数家珍”的情感。这个数“家珍”的人是云南艺术学院现任图书馆馆长申斌教授。而他珍视和细数的“家珍”,其实也收藏不到他的家里。因为,那是是些千姿百态地站在风中、雨里、夕阳斜照下、暮鸦身影陪衬中的云南古戏台。
《长生殿》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演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悲喜剧。该剧根据大量民间传说以及前人创作,如《长恨歌》等,深入细腻地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矛盾斗争,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意识,成为这类题材成就,影响的戏曲作品。它和《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典戏曲名著。
古希腊戏剧发生于酒神祭祀仪式,中国戏剧发生于傩仪。酒神祭祀仪式与傩仪的同一性,为中西戏剧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同一的仪式前提。仪式是以概括性、整体性符号表达集体性情感,艺术是以具体性、个别性符号表达个体性情感。艺术发生于仪式,作为艺术的戏剧发生于作为仪式的艺术。 中西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的起点分别是宋元戏剧与古希腊戏剧。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体现为仪式“魔力”转变为艺术“魅力”、仪式“净化”转变为艺术“教化”。促使仪式向艺术转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巨变导致集体性不安全感,使知识阶层与民众阶层具有同样的“补偿需要”,当社会恢复稳定,集体性“补偿需要”不再存在,戏剧就成为表达个体“移情需要”的形式,从而完成了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 中国戏剧在完成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后并没有确立起独立的艺术形制
本书是由梅兰芳先生撰写的艺术评论文集,书中收录了《进步与深入得力于看戏》、《我学戏、改戏和表演的经验》、《再度塑造穆桂英》、《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次试拍有声影片》、《为什么解放后我的嗓音高了一个调门》等文章。
戏曲这一名称是我国所特有的。一般外国的戏剧,分为歌剧、舞剧、歌舞剧、话剧、哑剧等等,而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戏曲。顾名思义,戏曲是戏与曲的结合,在我国艺术发展的长河,它们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戏曲,其“戏”和“曲”均可追溯到很悠久的年代,他们组合在一起,作为我国戏剧的主要形式,也已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我国戏曲产生以来,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戏曲不仅是我国艺术的宗、而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虽然人们的艺术趣味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但“林妹妹,宝哥哥”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这说明戏曲仍然扎根于人民中并被广泛传唱。 本书是“青少年音乐”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该书介绍了戏曲的基本知识,并选择了一些戏曲唱段供读者赏析。 该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对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