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九年,苏州大学中文系与苏州昆剧传习所合作,创办了有史以来个四年制本科昆剧艺术班。许多曲学专家和表演艺术家相继应聘来校任教,这一套《昆剧艺术严书》里,包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成果,本书即为该班表演课参用教材之一。 在中国丰富的戏剧艺术中,昆曲是一个具有四百年历史,综合了中国古典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的最古老的剧种。 明朝嘉靖年间,江苏昆山人魏良辅对各种流行民间的戏剧唱腔、民间小调和歌谣,作了细致的研究,经过许多音乐曲师、歌唱家的帮助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了一种清丽动人的曲调,配上了优美的舞蹈动作,在舞台上表演戏剧故事,发展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戏曲。因为它起源于昆山,故被称为「昆曲」。 十六世纪时期,昆曲在艺术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完整体系的全国性剧种。虽然到后来它曾被统治阶
《自由的戏曲舞台 李威舞台设计》是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李威的个人舞台设计作品集,收录了作者21部戏曲舞台的设计,通过画册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并对每部设计理念加以说明,对舞台艺术的学生学习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自由的戏曲舞台 李威舞台设计》的舞台设计承袭了我国传统戏曲美学的写意的风格,又能突出渲染戏曲表演气氛,具有的艺术价值。
古代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明代戏曲,在我国戏曲史上,是继元代杂剧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的戏剧家徐渭、汤显祖以及脍炙人口、至今仍盛演于舞台的传奇作品《牡丹亭》等,都产生在这个时代。本书勾画出明代戏曲发展变化的轨迹,论述明代戏曲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 作者视野开阔,其纵横的比较、多角度的考察、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都是书中亮点。本书对戏曲史、文学史研究者,教学工作者,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希望了解我国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的人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本书是由袁国兴主编的《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研究》。《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研究》的内容提要如下: 清末民初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外来意识的植入、话剧观念的萌生、戏曲演剧模式的调整,使演剧活动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个时期的中国戏剧,既与传统不同,也与后来有很大区别。各种各样的新剧,包括[改良戏曲]、[文明新戏]、[学生演剧]和各种地方戏等,往往观念重叠、倾向接近,文类边界并不十分清晰,戏剧观念和戏剧意识游弋于古今中外之间。有人把这个时期的这种特有戏剧面貌称之为新潮演剧。
真正的即兴喜剧是在没有准备和计划的情况下在舞台上呈献给观众的喜剧表演,它要求演员们互相协助、互相支持,即兴创作出精彩的作品。夏娜·哈尔彭是芝加哥的即兴喜剧剧场奥林匹克即兴剧场的创始人,她和德尔·克洛斯一起创立了的即兴长剧“哈罗德”,被世界各地的即兴演员应用在表演中。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即兴表演和教学经验总结成书,书中的即兴表演技巧帮助许多人走上电影、电视明星之路。 这是一本的、适合所有人阅读的即兴表演手册。它是《周六夜现场》和《柯南秀》的编剧宝典,能帮你破译喜剧的密码,揭示喜剧的真相。
《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相声史》分为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包括域外篇),分别对每个时期相声的演变、活动、艺术家、代表作及重要事件进行相应的论述,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上有个人独特见解。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对相声艺术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对于诗人的感伤、客子的怀旧或者斗士的抗争,学院派对
本书是有名戏曲专家廖奔先生的代表作。它以宋元时期的文物为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宋元戏曲文物的产生、分布、形态、内容等各方面的问题以及戏曲文物与民俗的密切关系。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为数不多的戏曲经典著作之一。
张存亮、田昌安编著的《二人台史略》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二人台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成就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为二人台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一些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参考,从而在拓宽二人台研究视界的同时,也拓宽了二人台研究的分支学科,填补了既往研究的一些空白。
本书是有名戏曲专家廖奔先生的代表作。它以宋元时期的文物为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宋元戏曲文物的产生、分布、形态、内容等各方面的问题以及戏曲文物与民俗的密切关系。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为数不多的戏曲经典著作之一。
编者在撰写《高甲戏》一书的过程中,除了秉承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剧种研究之史论传统外,也力图在历史性的描述与学术性的讨论中,从高甲戏的行当、表演、音乐、念白及剧目演出形态等诸多方面合力还原、构筑“高甲戏的历史形状与当下品貌”。
《国人必知的2300个京剧常识》是一本汇集京剧艺术精华、鼓舞梨园后学士气的书,对京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功不可没。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京剧弥足珍贵的发展轨迹,欣赏梨园名家名作,学习干锤百炼的京剧艺术手法等,还可以观赏到京剧流光溢彩的服饰,迷人的京剧脸谱等。《国人必知的2300个京剧常识》极尽浓缩之精华,将引领我们获取最经典的时代国粹,饱览最精彩的京剧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