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编年体的形式,力求在大量完备、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系统而完整地展现明清传奇、杂剧真实、客观的历史风貌,进而全面、客观地显现明清传奇、杂剧发展的历程与演变的规律。主要分七个部分:1.明清传奇、杂剧作家的生平事迹、交游与剧作著述情况。2.传奇、杂剧作品的辨订。3.作品本事流变的考察。4.历代批评家的相关评价。5.作品的刊刻、存佚情况。6.舞台演出与演员情况。7.戏曲的传播与接受等。本书是近二十年来戏曲编年史*的研究成果,为明清戏曲史研究提供了信实可征的文本,无论对明清戏曲史的重构,或是推进该领域各方面向研究的深入开展,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历代戏曲文艺文献中选录Z有价值、Z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以1911年为下限,按时间为序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而成的一部类书,下设理论总部、词曲总部、演*部等三个三级经目,总部之下分为法规部、戏曲集部、体类部等十五个四级经目,各经目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杂录、图表等九个一级纬目,繁体直排。
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少数民族戏剧能更好地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此外,少数民族戏剧以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各地区丰厚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尤其是各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正是这样一部全面总结我国各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卷,上古卷,当代卷,以及少数民族戏剧名录卷。全书由著名戏剧研究专家曲六乙编著,填补了国内对少数民族戏剧史研究缺乏通史的空白,该项目曾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13年,又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现代剧场工艺例集建筑声学、舞台机械、灯光、扩声》选择剧场实例的原则是剧场工艺有特色,对今后剧场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几年,剧场建设数量很大,剧场工艺发展也很快,有些剧场尽管还没有建成,但其特色鲜明,这些剧场的舞台工艺也被选入其中。有个别建筑声学方案,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实施,但因其具有—定的参考价值,也被选入。建筑声学与建筑体形密切相关,本书把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起收录,使本书对建筑设计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全书配有建筑平、剖面图,建筑声学设十图,舞台机械布置图,灯光系统图,扩亩系统图等,以及剧场实景等230多幅图片,这些资料或图片大部分为公开出版。书中介绍的剧场是在特定条件下,根据具体要求完成的,设计人员在利用这些资料时切不刻简单照抄,应在理解前提下吸收、参考。 本
《"样板戏":编年与史实》将“样板戏”的发展历史分为“样板戏”前史(1938—1962)、“样板戏”史(1963~1976)、“样板戏”后史(1977~1981)三个部分。《"样板戏":编年与史实》的原始材料涉及到“样板戏”的剧本创作(包括剧本移植)、剧场演出、影视文本,与之相关的所有文学评论,以及与“样板戏”有关的文学政策、文学评论等等。与“样板戏”发展有关联的历史材料按照年、月、日的纵轴编排次序,以历史事实为纬线横向展开。
作者黄仕忠在近十年前曾五次赴日本访学,《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即以所寻访的手数据为基础撰写而成。本书首次对日本明治时期的中国戏曲研究作了系统的梳理,对日本各图书馆的藏曲情况及其曲籍的来源作了介绍,对文献学家长泽规矩也的访书经历与藏曲内容亦作了重点评述,对一部分重要的戏曲文献亦作了深入研讨,并为数十种稀见戏曲作了解题。 《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既有新数据的披露,也有新观点的阐发,中国戏曲史或因此而需改写。读者通过此书,可以了解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的兴起过程,重要的戏曲研究者的学术经历、研究成就与其藏书概貌,以及日本所藏珍贵戏曲文献的基本情况。
《当代西方舞台设计的革新》全面立体地介绍了西方舞台设计的发展,对西方戏剧舞台进入十九世纪后的持续发展变化过程,详尽地予以生动解说,并不失时机地注入作者独特的学术见解,是舞台设计入门书籍。
《史诗 创作者口述史》中采访的人物既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主创人员,又是新中国与新文化的风流人物,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构成了多声部话语,映照中蕴含共性,碰撞中引发思考,批评中富有建设。访谈录呈现了《东方红》的生产背景、创作规律、文本解读、传播过程,以及宏观和微观的文化演进轨迹,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资佐证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当下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艺术是社会学的难题:因为艺术领域所推崇的价值观——独特性与普世性,正是传统社会学要探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通过研究艺术,社会学者可以把握立场的转移,这对艺术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整体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也即观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潜伏的价值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传统社会学的某些顽固的思维习惯。有时,这些习惯已转变为一种僵化的社会认知模式,甚至沦落为一种社会学意识形态。
艺术是社会学的难题:因为艺术领域所推崇的价值观——独特性与普世性,正是传统社会学要探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通过研究艺术,社会学者可以把握立场的转移,这对艺术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整体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也即观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潜伏的价值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传统社会学的某些顽固的思维习惯。有时,这些习惯已转变为一种僵化的社会认知模式,甚至沦落为一种社会学意识形态。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一书英文原版2000年由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出版。作者为当代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本书英文版原名为《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中文版改为现名。 本书分为导言: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关于展览的展览、“是我”一个展览的个案研究、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以及附录等组成。附录部分列有中国实验艺术展览年表(1990—2000)。全书以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为时段,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介绍了这一时段的多个重要展览,包括展览的目的、组织以及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
《的舞台艺术》在该刚首轮演出结束后,即时将主创人员的创作心得、各方反馈意见和演出剧本整理成册,时间揭秘台前幕后的生动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其舞台艺术成就、总结创作得失。《窝头会馆》能与《茶馆》相提并论吗?这部戏剧能否成为人艺艺术传承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她会成为人艺舞台上又一个盛演不衰的经典吗?相信读过《的舞台艺术》后,读者自会得出备自的判断……
《山西河曲传统二人台》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一是收录传统二人台唱段(剧目)130多段,既有经典剧目《走西口》、《挂红灯》、《五哥放羊》等,又有不为人知的抢救剧目等,作为传承研究曲目;二是收录传统二人台唱腔160多个;三是收录牌曲110多首,无论是唱段、唱腔还是牌曲,这次都是收录最全的一本;四是对二人台的发展状况做了概要介绍,《二人台概述》、《浅谈二人台的剧本特色》、《漫谈二人台的表演艺术》、《二人台音乐介绍》、《二人台舞台美术简介》、《二人台伴奏乐器》等都是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二人台研究方面的力作。
本书所选名剧均为京、昆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之珍品,流传多年,建国后仍演于舞台。且为名伶所演。赏析所述为主演如何从生活和人物出发施展唱念做打的技艺,文中既有作者的研究心得,又有演员自述的表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