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曲学大辞典》共收词目九千六百七十余条,内容涵盖中国戏曲、散曲、曲艺、民间小曲等与曲学有关的诸领域。二、词目按曲学、曲源、曲种、曲家、曲派、曲目、曲集、曲律、曲伎、曲论等分类编排。所分类别,多从内容考虑,不有严格界限。有些门类条目过多,则再设若干分类。三、各类词条,凡有时序可循者,按时间先后排列;无时序关系者,按的逻辑关系排列。但“曲目”类之“花部”剧目,则按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前后排列。四、释文力求简洁、准确,有可靠的史料依据,并尽可能反映当代的研究成果。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采用一般说法为主,间或兼述他说。五、一词多义,用①②⑧……分项叙述。其中词义分属两个以上门类者,则该词在各门类词目表中互见。六、辞典使用简化字,在可能产生歧义时,酌用繁体字或异体字。七、辞典的历
“北方昆曲”是个很有意义的选题。在漫长的传奇般的昆剧发展史上,必然会占有重要的篇章。昆剧,像金、元朝代的院本杂剧,明清间的京高腔以及近代的皮黄、京剧一样,原本都是发祥于地方,之后进入宫廷,再之后普及全国,成为全国性剧种。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南京学术文库》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昆曲格律研究》一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选译了《凯瑟琳伯爵小姐》、《傻瓜与死神》、《青鸟》等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著名象征主义剧作十一部。
《野》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继承了新歌剧紧跟时代的求新创新精神。我国歌剧吏上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批影响较大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能够流传、保留下来,正是由于它们准确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它们的音乐也是了前辈,是他们那个时代鲜的音乐。《野》剧音乐继承了传统又勇敢地打破传统束缚,突破固有模式,创出新声,给人以启迪。我们从这部歌剧音乐中听到了河北地区的戏曲、曲艺和民歌音调基础上的优美旋律,也听到了西洋现代音乐的强烈尖锐音响和丰富的和声,它们都被融合成一体,成为表现戏剧内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戏剧情境的手段,而为今天的观众接受。我国戏曲音乐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主要靠旋律,因此旋律特别发达。乐队即文武场比较简单,几大件加锣鼓,托腔保调
“中国戏曲声腔音乐”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是以汉语单字音乐属性——声、调、韵为基础的“诗歌作品”,是中国民间歌唱艺术、音乐艺术的结晶。从唐宋词乐、宋金诸宫调音乐、元明南北曲音乐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天已有千余年历史,已经形成了具有“三类特具条件”和“三项特有特色”的声腔音乐结构歌曲。近年以来因不理解声腔音乐是什么,与外来音乐的影响,首先是传统的“填词度曲”法受到冲击,有的腔种①在这方面已荡然无存,有的腔种因有声腔音乐强有力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放弃传统,然也已不知道“声腔音乐”究竟是什么了②。由于对继承发展长短句体戏曲声腔音乐迷失了方向,戏曲音乐研究中出现的许多讹误无从纠正,会写长短句体新剧本的人愈来愈少。归根结底,是对“声腔音乐”缺乏真正理解。兹特选择《长短句体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南京大学学术文库》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 《昆曲格律研究》一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为保护保存昆曲表演遗产的原真性,《昆曲表演学》述作范围定于上至清末、民国,下至上海徐凌云、俞振飞、南方“传字辈”、北方“荣庆社”、昆弋汪双全以及南北曲家等等诸多昆曲前辈,及其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传人的经验和体会。
《粟庐曲谱》是俞宗海(字粟庐,1847-1930)之子昆曲大师俞振飞(1902-1993)对俞派家传的代表剧目进行编订整理所成的昆曲工尺谱。俞派唱法是俞粟庐和俞振飞父子从事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艺术成果,在昆曲界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被奉为昆曲唱腔的正宗。是书收录昆曲《琵琶记》、《红梨记》、《玉簪记》、《邯郸梦》、《牡丹亭》、《紫钗记》、《疗妒羹》、《西厢记》、《铁冠图》、《金雀记》、《千钟禄》、《西楼记》、《长生殿》、《渔家乐》、《牧羊记》、《慈悲愿》、《雷峰塔》、《孽海记》等十八种剧目,共计二十九出戏,末附《度曲一隅》,则是粟庐七十五岁时灌录十三面唱片时手书的曲谱。《粟庐曲谱》准确而细致地体现了昆曲的俞派唱法,举凡啜、叠、擞、嚯、豁、断、撮、带、垫各腔,以及曲中换气所在,符号精审详备。此外,书中还
《中华戏曲:豫剧(套装上下册)》从戏曲史的角度,对豫剧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了比较全面而又概括的介绍,既讲述了豫剧的历史渊源与分支流派,又阐述了豫剧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几次重大改革;既介绍了豫剧的精品剧目、剧团、领军人物及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又对豫剧的美学品格进行了分析和鉴赏。
本书收入作者21世纪以来撰写的关于戏曲理论与美学的文章22篇。**辑6篇,概述了中国古代到当代戏曲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二辑5篇,论述了欧阳予倩、阿甲、张庚、郭汉城等当代戏剧家对戏曲理论研究的贡献;第三辑7篇,阐述了作者关于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观点,以及关于中国现代戏曲理论的构成、建设的构想,论述了“关目”、“程式”、“行当”等戏曲概念的意义;第四辑4篇,通过论述戏曲美学与中国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民族艺术美学的密切联系,探讨了形神、虚实、内外、功法等美学范畴的意义。书末附有对作者的访谈一篇,记述了作者的学术研究经历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章诒和同志这本戏曲文集中,也包含了我与她合作撰写的一部分文章。这部分文章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专题性论文,一类是剧评。它们都是结合某种工作任务而写的,如前者是参加编写《中国戏曲通论》共同摘的专题;后者则是戏曲现状研究的一部分。
叶明生近日寄来一部上下两册长达60万字的《福建傀儡戏史论》的书稿,要求我给他写序。该书是他对于福建流行千百年的傀儡戏及十几种不同形态的傀儡戏种类,进行十几年的研究而奉献给戏剧学术界的一个成果,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我对福建傀儡戏的悠久历史知道一点,宋代漳州郡守朱熹、莆田诗人刘克庄都有文章和诗词讲到当时傀儡戏在福建的盛行情况。而当代以来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傀儡戏多次进京演出,使我得到观摩的机会。特别是参加福建省举行的目连戏剧目的木偶戏观摩演出,学习了很多知识。但看到这本《福建傀儡戏史论(套装上下册)》专门为福建傀儡戏写的厚厚的书稿,更使我惊喜不已。 叶明生是学习中国戏曲史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1985年至1987年问办的戏曲理论研究班毕业的学生。据我所知,他从小从事戏剧工作,是个懂戏曲
《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着重论述图像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图像的产生、功能及其表现方式的演变,根据戏曲场上案头兼备的特点,论述图像与演出的关系等。下编则主要是由图像引发的对于戏曲演剧形态不同侧面的研究,如明清传奇演出与砌末、脸谱,开场形式流变考述,剧本中的梦境与舞台搬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