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跨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P.L.A.Y计划”教育戏剧丛书》一书包含了30篇将教育戏剧方法与语文、自然、数学、科技等不同学科想融合的教学案例,每一篇教案都具有极高的寓意与正能量,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育戏剧跨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P.L.A.Y计划”教育戏剧丛书》对教育戏剧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总结更是精准务实,是各学科教师不可缺少的手边书。
二十年前,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的“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曾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至今仍是戏曲从业者及戏曲爱好者案头读物。二十年后,这套丛书又以全新面貌重新问世,相信她能给老读者带来新体验,同时也将吸引、培育一批新的读者。本册为《中国戏曲通论》,介绍了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中国戏曲的人民性、戏曲的艺术形式等内容。
唱京剧必需有戏词。过去京剧界,剧本、也就是戏词,是演员的私有财产,别人是难以见到的。清末以来,坊问逐渐公开出版“戏考”之类的京剧剧本,但其中许多戏词,跟舞台演出,特别是名演员所用的词句出入很大,因此当年要想得到台上演员的戏词,只能在演出现场,竭尽一切可能来记忆、抄录,有时由于听不清楚或没记下来,事后常会十分懊丧。 我的长辈曾对我说过:余叔岩听谭鑫培演《辕门斩子》时,由于一句戏词没听清楚,琢磨一夜未能人睡(按:即“这女将赛煞神平空降下”一句)。当年名演员碍于名望身份,又不能随便向人请教,问也只能问真有交情的人,如果都不知道,那就绝望了。其实,谭鑫培的这句唱词,跟贾丽川学过戏的人,例如王风卿、陈秀华诸位,他们都知道;谭鑫培的词跟贾丽川一样。余叔岩没想到,以他的身份,也不好各处
《北京人艺老戏单》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自1952建院至2002年所演剧目的戏单画册。戏单系旧称,类似于现在的节目单或戏剧宣传册或说明书,上有剧情说明和演职人员及演出信息。 《北京人艺老戏单》收集较为全面,因其题辞和设计及印刷工艺而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此一时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风格剧目变化有史料参考价值。
写这本书是想为年轻朋友们寻找一条从看戏、到懂戏、最后发展到迷恋戏的路线,学生们上课,每学期新课本发下来,总要从前向后一课一课地学,看戏也是一样,希望大家能循序渐进,尽量不走弯路,就理解和喜爱上中国这一门、也最值得骄傲的艺术。 本书同时也是为喜欢京剧的成年人们写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幼年是怎么喜欢上二京剧的?京剧曾经带来哪些欢乐?如果肯于把心态倒退回童年,一道来阅读本书,相信你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快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它是一部借丹麦历史题材反映英国动荡不安的现实的戏剧。哈姆雷特是这部作品最主要的人物,是个人文主义者。他的叔父毒死了他的父亲:丹麦国王老哈姆雷特,并迅速和他的母亲结为夫妻。哈姆雷特决定为父亲报仇,但由于他强调理智的力量,思考多于行动,总是蹉跎不决。最终结果是:他和仇人同归于尽,造成令人嗟叹的悲剧结局。
本书分为上、下、外三编,体现着研究的三维向度。上编探讨明末清初戏剧的发生、发展以及作家不同心态影响下的创作规律;下编则对明末清初出现的重要的然而被学术界忽视或误解的传奇、杂剧作品进行考证,显示了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的结合,使得全书所论既具有广度,又具有深度;外编不仅对学术界长期以来误认为是明末创作的秦子陵剧作进行考辨,更正了这一错误,而且还披露作者新发现的秦子陵其他剧作,深化了清代戏剧史研究,使书稿涉及的学术视野更为开阔。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弓弦乐家族的主要成员,一直为人们所偏爱。多少年来,它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在民族音乐的百花园里独领风骚。二胡作为独奏乐器的历史并不算长,就其教材的系统化、科学化而言,与西方的小提琴或钢琴相比,尚有不小的距离。为了新一代二胡教学的不断完善,我们二胡界的专家同行有必要来共同探讨这一新的课题,愿本书的出版能为此做出有益的尝试。
《戏迷最喜欢的黄梅戏经曲唱段》所选的曲目不仅包括一些传统剧本,如《天仙配》、《女马》、《牛郞织女》、《孟姜女》等中的经典唱段,还选录了近十年来新编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如《家春秋》、《二月》、《潘张玉良》、《徽商情缘》等中的经典唱段。可以说本书较大特点就是将传统唱段和新编唱段进行了优的组合,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黄梅戏爱好者的需要。
泗州戏是安徽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唱腔南北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深受黄淮地区人们的喜爱,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泗州戏精品唱段选》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小戏、大戏和剧目唱段,如《鱼篮记》《鲜花记》《休丁香》《拾棉花》等经典选段都收录其中。所选唱段,不仅角色行当、唱腔齐全,且风格多样。为开阔视野,丰富教学曲目选择范围,拓展新时期泗州戏演员的演唱能力,同时,为便于泗州戏教学和广大戏迷爱好者学唱,每一段戏曲均配有疑难点分析和演唱提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必将有效地促进泗州戏的发展与传播。
越剧,是中国无数国粹中的一份,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清末兴起于浙江嵊县,发祥于上海。浙江嵊县在春秋时期属于越国,故名越剧。越剧最初来源于当地的民间歌曲,后来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富有特色剧种的长处和优点,这才成就了今天的越剧。
《舞台管理》一书由美国演员公会资深舞台管理者劳伦斯·斯特恩所著,版发行于1974年,至2008年该书已修订出版到第8版,获得了美国大量专业人士的一致肯定,被业内人士称之为《》,自首次出版以来一直位于书之列。 该书以实用为出发点,每一章都充满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图表、文案资料,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舞台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为舞台管理专业学生和实践者提供了一本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指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教科书。
舞蹈是一门最能表现人的生命情调,最直接有力地展现人的生命力的艺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舞蹈又一次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她已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融合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上海市舞蹈学校即将迎来建校50周年之际,舞蹈系列校本教材的出版为广大舞蹈艺术教育者和爱好者献上了一份适时的厚礼。这是曾为国际培养了大批舞蹈艺术家的上海舞校教师集五十年智慧结晶而撰写的系列教材,它充分结合了舞蹈教学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点,融知识性、训练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强调了舞蹈训练的规范、系统和科学性。整套系列教材图文并茂,学术性尤为突出,也有可操作性,对于从事舞蹈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实际承担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这套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编撰者,都是“学有所成”而且是“术有专攻”的学者,专业各有偏重,领域宽窄不一,但是,作者想在他们撰写的这套入门书中,都必然包括“历史”、“方法”和“视野”这三方面。所谓“历史”,就是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即学术史,知道在自己之前,前辈和同行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此可以“踏在前人搭好的桥板上”,不必重起炉灶“而今迈步从头越”,也不能掩耳盗铃装作自己是“垦荒”或“开拓”。所谓“方法”,就是选择本领域目前最通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一加以解说,并选择若干的典范论著,让阅读者“见贤思齐”,哪怕是“照猫画虎”,因为最初的研究不妨有一些模仿,当然模仿的应当是明的杰作,这才是“取法乎上”。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
这是一本写给本科非舞蹈类专业的普通学生使用的。该将以比较清晰的脉络、经典的例证、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舞蹈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介绍舞蹈的基本流派,普及舞蹈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一个总体的感知,进而对这门艺术产生兴趣,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京剧曲谱集成》弦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选编京剧舞台流传的剧目,分集出版。内容包括剧本、唱腔谱、琴谱、锣鼓经、服装、道具,以及主要角色的身段动作、舞台调度等,可作为排演和教学京剧之用;它也是学习和研究京剧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第九集收有梅派名剧《天女散花》,程派名剧《春闺梦》,余派名剧《战太平》,还有据马连良、裘盛戒、萧长华、张君秋等演出实况记录整理的《法门寺》。
《舞台行动:胡导戏剧导演文集》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鼻祖胡导老师的戏剧表导演论文集汇编,由"表演艺术论集""表演教学论集""演员论""导演艺术论集""导演教学论集""导演论"以及"遗存书目""胡导著述年表"等几部分组成。本书全面展示了胡导的表演教学的经验成果,对深刻审视当下表演艺术的思考探索,也极具借鉴与指导意义。
《中国京剧编年史》是一部京剧断代编年史。作者依据历史资料和翔实考证,以年为序,梳理了京剧艺术从1790年三庆徽班的成立,从。昌腔上吸收徽、汉两调,乱弹诸月空及昆弋所长,演化形成京调皮黄戏并跃升为“庙堂之乐”主流推重的艺术形式,一直记叙到1919年京剧改良。洋洋七十万言,介绍了与京剧兴起和发展相关的政事纪要,重要戏剧班社建立和活动,从业人员师承及亲缘关系,官方和民间的演出管理机构等,总结了京剧演剧艺术成就,勾画了京剧兴起繁荣到改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展现了清中期至民国这段时期以雅俗共赏的京剧为代表的世俗文化风情。全书另附有《京剧演员师承表》《京剧主要演员、场面血缘表》以及作者王芷章先生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