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着重论述图像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图像的产生、功能及其表现方式的演变;根据戏曲场上案闲兼备的特点,论述图像与演出的关系,等等。下编则主要是由图像引发的对于戏曲演剧形态不同侧面的研究,如明清传奇演出与砌末、与脸谱,开场形式流变考述,剧本中梦境 与舞台搬演等。
连环画《谢瑶环》描写唐朝武则天执政后期,一些豪门贵族任意兼并土地,欺压百姓,从而使失地农民逃往太湖,逼上洞庭山。武则天明白“载舟之水也覆舟”,遂派尚仪院司籍女官谢瑶环巡按江南,并赐尚方宝剑一口,凡败坏纲纪者,虽豪门勋戚,也不宽容。 谢瑶环执法无私,杖责天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之子武宏,处斩御史中丞来俊臣的异父兄弟蔡少炳。武、来二人闻知,私改圣谕,来到苏州,重刑逼死谢瑶环。武则天密幸江南,罢黜武三思,立斩来俊臣、武宏.并自封谢瑶环为定国侯。
《河南曲剧唱腔研究》以河南曲剧唱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河南曲剧不同时期的唱腔特点以及发展变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河南曲剧唱腔研究》由绪论、河南曲剧音乐构成、河南曲剧的主腔、次主腔、杂调类唱腔、板腔体大剧种对河南曲剧的影响、关于河南曲剧的唱腔结构和唱腔体制的探讨7个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并对3种已有的河南曲剧唱腔结构单位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调门”为《河南曲剧唱腔研究》对河南曲剧唱腔结构研究的使用单位。
《回首当年:中国戏曲学院老戏单》收集了数百张老戏单。中国戏曲学院已经由一个新中国初期成立的戏曲专科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戏曲大学,无数的师生见证了她辉煌的发展历程。今年她迎来了60岁的华诞,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们纷纷聚首,回顾母校历史,再续未了前缘。让我们惊喜的是,这60年来还有许多默默关注中国戏曲学院发展的老票友们在这一欢庆时刻也向学校献出了他们的颗颗爱心、片片真情。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是20世纪的作曲家,被认为是英国自17世纪普塞尔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在其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库中,歌剧所占据的位置极为重要,也是他作品的重心所在。自1941年《保罗·班扬》(Paul Bunyan,Op.17)首演开始,至1973年最后一部歌剧《命终威尼斯》(Deathin Venice,Op.88)为止,在长达30余载的创作生涯中,他为世人奉献了16部歌剧(其中包括三部教堂寓言剧),其创作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倾向及被世人褒贬不休的情结等最为全面地展现在这些音乐戏剧作品中。因此,对于歌剧创作的研究便成为了解布里顿音乐创作思想、技法乃至风格流变最主要的途径。 在布里顿的歌剧作品中,本著所涉及的这两部——《彼得·格莱姆斯》(Peter Grimes,Op.33,1944.-1945)和《命终威尼斯》(197l-1973)是最富特色的:一部是举世公认的他
毛小雨、方宁主编的《东南亚戏剧概观》共分为四个部分。靠前部分介绍了东南亚戏剧的文化背景、起源、主要类型、表演传统、剧团和传承;第二部分介绍了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东南亚戏剧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期的戏剧发展,以及当代戏剧的现状;第三部分介绍了华语戏剧的发展史、主要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华语戏曲和华语话剧的概况;第四部分按国别介绍了东南亚各国戏剧的历史、传统与现状。东南亚各国的戏剧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和作用,活跃在舞台上的戏剧形式既有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也不乏西方戏剧影响下的现代戏剧作品,本书对于读者了解东南亚戏剧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
《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和“漳州木偶头雕刻”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和保护单位为漳州市木偶剧团。本书记录了自1959年建立漳州市木偶剧团这一专业剧团后,“北派”传统蓬勃发展、人才辈出的经历,择取木偶表演、偶形雕刻、音乐舞美、教育传承等方面老中青三代突出人物,并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资料整理工作,结集成书,以便读者对漳州布袋木偶戏人物及历史产生全面了解。这是第一份记录漳州布袋木偶戏人物的资料。
本书分为上、下、外三编,体现着研究的三维向度。上编探讨明末清初戏剧的发生、发展以及作家不同心态影响下的创作规律;下编则对明末清初出现的重要的然而被学术界忽视或误解的传奇、杂剧作品进行考证,显示了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的结合,使得全书所论既具有广度,又具有深度;外编不仅对学术界长期以来误认为是明末创作的秦子陵剧作进行考辨,更正了这一错误,而且还披露作者新发现的秦子陵其他剧作,深化了清代戏剧史研究,使书稿涉及的学术视野更为开阔。
1930年由程砚秋、焦菊隐、金仲荪先生创办的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对旧式的戏曲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如招收学生男女兼顾等。教育上采取中西结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尤其重视文化学习。剧目上既尊重传统,又注重改革创新,故此,培养出了一大批复合型(编、导、演、教)戏曲人才。 中华戏校近三百名学生,在京剧发展史上书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们是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宋德珠、傅德威、李德彬、邓德芹、赵德钰、高德松、萧德寅、洪德佑、王德元、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齐和昌、徐和才、张和元、王金璐、赵金蓉、袁金绵、袁金凯、李金泉、储金鹏、沈金波、李金鸿、张金樑、陈金彪、林金培、郭金光、赓金群、李玉茹、白玉薇、侯玉兰、李玉芝、王玉让、王玉敏、张玉禅、贺玉钦、米玉文、孙玉样、费玉策、高玉倩、陈永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基础教学是其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和根基,其表演系特别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开掘与培养,经过了几代老师共同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法。 《表演课》凝结作者三十余年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实践经验,以2009级本科一班的基础教学为训练载体,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基础教学中“动物模拟”“观察生活”“小说改编”三个重要环节予以全方位课堂记录,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作者通过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展示,以及大量生动鲜活的课堂表演实例,详尽、细致地呈现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基础教学的全过程。
山西阳高县北部三镇庙宇及庙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依旧艰难的村民生活中,于情理之中迅速复兴。在村民的需求之中,在民间信仰的扩布之中,在村民的意识及行为之中,它们于涅柴之后的再生是有选择和多功能的,并具有自身恢复与适应调节能力。这使停止或处于暗流状态的民间乐班复又大张旗鼓地出现于该场合之中。 阴阳与鼓匠,是当地对于分别以笙管与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仪式音乐班社成员的不同指称。原本具有不同民族特征的乐器,笙管与唢呐,在曾经是多民族交相融合的区域之中相遇,同时被村民接受与使用。在数百年的变迁中,唢呐与笙管相谐与和鸣。 社会身份首先是普通村民的阴阳与鼓匠,亦因其吟诵经文、乐器演奏等相关技艺而成为与普通村民相异的仪式执行人。阴阳与鼓匠乐班并非纯粹的音乐组织,而是
《外国歌剧重唱经典(第2集 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共分三册,收入了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欧各大家不同类别各种风格的歌剧二重唱范作。《外国歌剧重唱经典(第2集 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是其中的第二册《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共18首。《外国歌剧重唱经典(第2集 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的出版填补了歌剧文献中的空白。
众多,群众性娱乐活动之广泛.在也是罕见的。这个地方产生着秦腔.秦腔又滋润着这个地方。秦腔是太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所以,从清代的《秦云撷英小谱》,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秦腔记闻》,乃至后来的《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秦腔声韵初探》、《秦腔音乐》、《秦腔史稿》、《中国秦腔史》、《秦腔剧目初考》、《秦腔音乐概论》、《秦腔音乐唱板浅释》等等,都为阐释秦腔,为秦腔的发展和建设做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本《中国秦腔》,是这种研究的继续,虽不敢说它是集大成之作,但它论述的学术性,资料的丰富性,且结构的新颖和文采斐然,无疑是秦腔研究的重要收获。
毛小雨、方宁主编的《东南亚戏剧概观》共分为四个部分。靠前部分介绍了东南亚戏剧的文化背景、起源、主要类型、表演传统、剧团和传承;第二部分介绍了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东南亚戏剧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期的戏剧发展,以及当代戏剧的现状;第三部分介绍了华语戏剧的发展史、主要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华语戏曲和华语话剧的概况;第四部分按国别介绍了东南亚各国戏剧的历史、传统与现状。东南亚各国的戏剧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和作用,活跃在舞台上的戏剧形式既有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也不乏西方戏剧影响下的现代戏剧作品,本书对于读者了解东南亚戏剧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
随世界一同变换
川剧是中国戏曲申的瑰宝,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曲目以及长久以来积淀而成的精湛表演技艺使之成为中国戏剧的杰出代表。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乾隆时期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会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音乐“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