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乐谱又名敦煌琵琶谱、敦煌曲谱,因其20世纪初在甘肃省敦煌县被发现而得名。敦煌乐谱的发现缘于敦煌莫高窑藏经洞的被发现。 敦煌乐谱的谱式、谱字音位、定弦、节拍节奏问题涉及到每一首曲谱,故它们对于解译敦煌乐谱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抄写于公元933年之前的乐谱,日本学者林谦三于1938年发表研究论文对之进行解译,逐引起外学者们的注意,60多年来出现了各种解译方案。本书利用“异位同声”推定三组琵琶定弦,又解决了敦煌乐谱中两首同名曲《倾杯乐》的旋律重合。
本文认为,音乐的意义结构中存在着三层文本语境关系:层,是音乐材料与其上下文的关系,即特定音乐材料与特定音乐作品的关系,以及特定音乐与其形态环境的关系;第二层,是音乐作品的能喻与所喻的关系,即特定音乐形态与其审美情感的关系;第三层,是特定音乐文本与其社会背景,也即社会意念环境的关系。音乐文本情感语境和音乐意念语境。借助这一框架,本文从语境概念的理论基础当代解释学的学理分析、音乐解释学中的语境基本观点,任务和方法、音乐的形态语境音乐形态的内涵意义、音乐的情感语境音乐情感的内涵意义、音乐的意念语境音乐的约定性意义等五个部分全面阐述了音乐的语境问题。
中国音乐对外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由于移民的因素,更是由来已久。《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以中国传统音乐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变迁为个案,立足于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视角,通过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并结合大量的一手历史文献,真实描摹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努力探寻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变迁的轨迹及根源,力图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音乐在海外传播的规律。《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是国内本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的专门性著作,也是本研究海外华人音乐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专著。
《乐书要录》是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可惜第五、六、七卷被留存下来。但现存三卷中有不少错漏,须加以整理。这是件有意义的学术工作。本书的《评述》,从《乐书要录》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到留存情况,基本内容及学术价值等几方面作了考订与研究,其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校注”包括标点,校订,注释,今译四个方面,作者尽量做到符合原著之本来面貌。
本书收入词作家张名河,从多年创作中自选的歌词作品两百余首,分为五辑:辑《影视之音》,汇集了作者为电影、电视剧创作的主题歌、插曲的歌词;第二辑《荧屏歌韵》,汇集了作者为春晚及各类大型活动创作的歌词;第三辑《山水溢彩》,汇集了作者应各地邀请创作的歌词;第四辑《岁月流芳》,汇集了作者反映时代与火热生活的歌词;第五辑《童心飞花》,汇集了作者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歌词。
《西班牙交响曲》完成于1873年,在拉罗所有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排行。1875年2月7日在巴黎的大众音乐厅,这部作品由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拉罗作为作曲家,虽然大器晚成,却也由此而巩固了他的地位。这首乐曲特别令人诧异的是它的名称——《西班牙交响曲》,这在所有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罕见的。我们不得不将其认定为拉罗的特色,因为除此之外的小提琴作品,拉罗也分别冠名为:《俄罗斯协奏曲》和《挪威幻想曲》等。作为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作者却称之为交响曲,这说明了拉罗在创作时避免采用传统的、以小提琴独奏声部完全占主导地位的手法,取而代之以创新的、交响乐的思维来进行写作。由于作者的祖父是西班人,拉罗身上流淌着西班牙血液在这一部作品中得到了的体现。这部作品在现多数情况下只演奏三个乐章,即、四、五乐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笔者自发表第一篇论文起,已有近30年了。庄永平从小在家父的影响下,喜爱音乐,学习琵琶、三弦及评弹等,后入上海民族乐团学习并担任琵琶演奏员。《琵琶古谱戏曲音乐研究(庄永平音乐文集)》中主要收录的,一是有关琵琶,包括演奏技术、乐曲以及发展历史的研究。二是对《敦煌乐谱》、《五弦谱》等古谱的研究、三是对戏曲音乐的研究。
(1840-1893)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
马扎斯法国小提琴家、教育家、作曲家。1802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赴欧洲各国旅行演出。1829年返回巴黎后,在几所音乐学院任教。马托斯创作过许多小乐曲,练习曲,其中《马扎斯小提琴练习曲》作品36号(共分三集:集《特殊练习曲》,第二集《华丽练习曲》,第三集《为艺术家创作的练习曲》)是马扎斯秀的作品之一。它摈弃了练习曲枯燥乏味的机械式练习,巧妙地将各种类型的技巧融合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尤其是《特殊练习曲》和《华丽练习曲》是专为中级程度学生创作的练习曲,特别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发音和提高学生演演奏优美旋律的能力。从问世之初就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小提琴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演唱内容和体裁上来看,《布依山歌作品集》收录的大多是布依族山歌,还有少部分浪哨歌、酒歌等歌种。布依山歌的主要特点是曲调精练、结构简洁,而声调又富于变化,表现内容从风俗人情、劳动生活、民间故事到谈情说爱等等,广泛,常见的山歌调为贵州中部布依族聚居区的四声羽调式,还有黔西南和黔南部分地区开朗而深情的五声征调式山歌也别具一番特色。在布依族人的局内音乐观中,他们常常把自己演唱的歌曲按照其内容和社会功能分为大歌(大调)和小歌(小调),“大歌唱吃酒,小歌唱情爱”则是对这两类歌曲直接的描述。这样看来,山歌和浪哨歌应属于小歌(小调)类,前者大多是布依族人在户外即兴演唱的抒发内心情感的小曲,后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在以求偶为目的的集体性社会交往活动中演唱的情歌。酒歌、叙事歌等则属于大歌(大调)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推荐?查看或编辑你的浏览历史记录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