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是关于我国浙江、福建、甘肃、云南、湖北和重庆等省市的木拱廊桥建筑艺术研究的图书。其中,重点着眼于分布在浙江、福建山区的温州市、丽水市、宁德市、南平市和福州市等5个地市的泰顺县、景宁畲族县、庆元县、青田县、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古田县、福安(县级)市、柘荣县、福鼎(县级)市、霞浦县、政和县、建瓯(县级)市、晋安区、闽清县、闽侯县等17个区县市内的一百余座古代遗存下来木拱廊桥。本项目将针对这些古代杰出的木拱桥建筑建造的环境、材料、比例、尺度、构造、装饰、色彩、匠艺等建筑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和整理,结合木拱廊桥的建筑测绘图、精美的摄影照片、古代文献中的线描插图等图像资料以及文字描述材料,再现中国古代木拱廊桥建筑艺术的全貌。 本书的出版,将会在此领域填补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与管理》由李浩良、孙华平主编,本书专门阐述抽水蓄能电站生产与运行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30章,主要内容包括:抽水蓄能电站作用和发展历程、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设备运行与维护要求、电站生产和技术管理等。本书取材以反映目前我国已投入运行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为主,同时也适当介绍其他类型抽水蓄能机组和国内外有关的先进技术,并侧重于介绍抽水蓄能电站现场生产与运行管理的实际经验。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与管理》适合各类型抽水蓄能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培训学习,也可作为从事抽水蓄能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一本从建筑学、规划学、城市设计学、景观学、文化学及公共文化哲学和制度经济学等方面建构公共艺术基本理论框架的著作,共有四编十章。编序论部分论述公共艺术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方法与原则以及公共艺术的学科特征和学科构成。第二编共有三章,论述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本质、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实现。第三编的三章主要论述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的意义实现、组成城市空间意象的作用与特点以及在公共空闻中的表现形态。第四编共有四章,主要是从公共艺术的创作性质、公共生活中的公共艺术的享用,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资本的储存与激活和公共艺术实施的制度设计与保障,论述公共艺术的社会学、文化学与经济学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主要选录了与明代园林艺术有关的篇章,内容既有园林景观的描述、园林的游赏、园林的沿芏,也有造园法则和美学业思想的阐发,具有相当的文学与美学价值。选文后附有简要说明、作者简介和注释,书中还有100多幅精美的有关明代园林的绘画,能够更直观地领引我们进入明代园林的世界。 本书既可供研究古代,尤其是明代园林艺术及历史的专业工作者参考,也可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园林爱好者、旅游者阅读欣赏。
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的高级建筑留下了关于试验和理论猜测的一段佳话,而其尖锐程度也可匹敌建筑史上的任何传奇,可是,这段佳话并不存在一般的理论学说。现在,K 迈克尔 海斯(K.MichaelHays)为我们奉献了《建筑的欲望》,书中将新先锋派描绘成系统地挣脱、重新找回自己的建筑学,不仅思考了本方的历史地位,而且有意探索了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直至对这些可能性的限制。本书细细品来,令人不禁感慨:奥尔多 罗西(AldoRossi)的单数类型学碎片;彼得 埃森曼(PeterEisenman)的框架、平面和方格;约翰 海杜克(JohnHeuk)的墙体及其游牧式冒险手法;以及伯纳德 屈米(BernardTschumi)的电影学语法段落。海斯对建筑往事娓娓道来,指出建筑之所以面临种种自有的界限问题,就是因为客体当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自反性、困难和不妥协。 新先锋派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达文件,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从而把整理古籍,包括少数民族古籍列入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为了贯彻落实党和政府上述精神,抢救青海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使广大人民了解和研究青海,为青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们采取边搜集、边整理、边出版的方式,有计划地把青海各少数民族古籍以《青海少数民族古籍丛书》的形式,陆续奉献给大家。 青海少数民族古籍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为了使多数人能够看懂,我们在不影响古籍原意的前提下,对这类古籍一般都作了标点、分段、注释、繁体字改简化字、翻译(少数民族文字译为汉文)等整理工作,对明显的错误进行了校正和说明,本丛书文字
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教之一,佛教与建筑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着重探讨了自隋唐至宋、明佛教建筑中,对于寺院建造史、重要佛教寺院历史原状探究、重要寺塔建筑,或文献中记录的重要殿堂建筑的复原研究、文献中记载较为详细的寺院复原研究等内容,也涉及了不同历史时代佛教寺院的布局配置与建筑规制问题的探讨。
心灵的风景 建筑与绘画之间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外都一样,但是,近些年这个传统的关系似乎成为一个问题,原因是照相机和电脑的普遍运用。表面上看相机和电脑可以取代建筑师的手绘表现了,其实它取代的只是一部分建筑师的劳动——手绘表现图,它取代不了建筑师对绘画的热爱与表现,以及它们深层的关联。就像金卫钧的建筑与绘画之路,他从二十多年前功能性的建筑表现,进而发展到了今天的纯粹绘画的表现。当建筑师的绘画解脱了说明的表现之后,就回归了艺术表现的本质、绘画的本质。写生的核心意义不是描摹对象的外观,而是通过外观的形、色、线条、韵律,表现画家对自然的理解与心中的意念。艺术的表现恰恰是绘画超过自然表面的那部分,是对自然的提炼、取舍和概括,是自然的升华。建筑设计除了要完成建筑的一般功能之外,对形式的把
作为“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系已故北京文物工作者谭伊孝女士之遗作,以其特殊的视角对原北京东交民巷近现代史作了较翔实的史构钩沉,并辅之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客观上记录下东交民巷建筑面貌的百年沧桑,向读者展示了北京城内一角“西风东渐”的奇特建筑景观。
建筑彩画是中国古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总结了颐和园建筑彩画的历史脉络,对彩画纹样、彩画题材进行了精心的收集和整理,系统地分析总结出颐和园晚清以来皇家园林建筑彩画的纹样风格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是一部珍贵的档案记录资料。
本书是参考了数百个气象台站几十年的观测资料及树木的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情况而将全国绿化树种进行分区规划,共分为10个大区20个小区,资料翔实而珍贵。本书可供园林设计、建设、科研、教学、行政及其他相关人员参考。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选题所涉范围是比较全面的,从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理论,建筑制度、建筑文化观、建筑艺术、建筑形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等各个层面来阐释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是一套全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大型学术丛书。从建筑文化学到建筑思想的渊源、流变,从建筑的词源到典辛制度的考录,从墓葬建筑到园林,从史前的聚落形态到历代城市的演变,从创作理论到形制的源流,从装饰艺术到小品的文化观,从建筑的外部空间构成到环境生态观,从历代名作、名匠到军事、桥梁建筑艺术莫不包罗并列、几乎各专著本身即具有新创性。《中国村镇建筑文化》对中国村镇建筑文化进行了研究。
《东西方的会合》揭示了中国和日本传统建筑与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之间的共通之处。它不仅展现了建筑学的智慧与敏感如何跨越国界。
《宋陵石雕纹饰》主要内容包括:宋陵石雕纹饰、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真宗永定陵、仁宗永昭陵,详细介绍了宋陵石雕纹饰,列出了宋陵石雕纹饰的彩色图和黑白图。
介绍了重庆晚清、民国时期至1949年城市中遗存至今和已经消失了的近代不同阶段各类建筑物千姿百态的丰富造型,山地不规则地形的构筑技艺和各种风格的形象面貌。展示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城市环境中的景观风貌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并配以文字对这些建筑的建造背景、使用功能、艺术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围绕这些建筑所发生的一些趣闻轶事作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力图从建筑的角度展示重庆人文历史的沧桑和深厚的积淀。《重庆近代城市建筑》列为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点出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