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工艺以具有悠久历史而著称于世,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使用陶器,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瓷器,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乃至东汉时期的青瓷。尔后,中国瓷器生产又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从白瓷到彩瓷的不同发展阶段。丰富多彩的瓷器,使中国在世界上博得了“瓷国”的称誉。 对于传世陶瓷器,如何科学地判明其时代和产地,以及它的工艺特征,是陶瓷研究中的关键课题。为此,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便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古代烧窑遗址的调查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更以墓葬出土瓷器与标本资料相印证,作为断代的科学依据。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史研究便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解决了一大批传世陶瓷的断代、窑口、工艺特征等诸多问题。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六十卷中,陶瓷
我国瓷器烧造,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器型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世所罕见。瓷器的基本属性,在当时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天,民国之前的瓷器,大多失去了实用价值,而独具审美价值。 清代咸丰、同治两朝计24年,是清代官窑瓷器迅速衰落时期,其质量极为低下,民窑瓷器更是粗俗不堪,有关陶瓷著述多将此时期与光绪、宣统合称为晚清,其实,晚清瓷器并非统一的风格。本书以大量的实物,从器型、胎釉、底足、纹饰、款识等方面对咸丰、同治两朝的民窑瓷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阐述,并以独到的见解,阐述这两朝民窑瓷器的风格特征,如咸丰民窑器物的造型臃肿、彩色浓艳无光,同治民窑器物的大红大绿、人物的翻白眼现象等。其知识性强、实用性高,堪为晚清民窑瓷器的鉴定
经过不懈努力,凝结了笔者郭富纯、孙传波多年心血的日本古陶瓷研究专著——《日本古陶瓷研究(精)》一书终于付梓完成。本书从馆藏日本陶瓷器中精选出116件(套)有时代代表性的器物,结合大连文物店收藏的日本陶瓷器13件、华侨博物院收藏的日本陶瓷器21件(套),同时借鉴从日本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的各大古窑中选取的典型器物183件(套),进行综合研究,不仅为读者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也为日本陶瓷器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陶艺一词,一般理解为陶瓷艺术。陶是广义的,泛指陶器和瓷器;艺包含着技术和艺术,具体地反映在工艺技能的施展和艺术才能的表现。陶艺作品在工艺制作的全过程中,作者的技术和艺术常常是糅和在一起的。 日本最初出现陶艺一词是1932年设立日本陶艺协会之时。这里陶包括所称烧物的土器、陶器、炻器、瓷器。艺则兼有学问、技术、艺术三个方面的含义,体现了对于材料和工艺方式的掌握能力,对于自身精神追求的表达能力,对于创造活动的研究能力。 将陶艺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其重点就不仅仅是制品的工艺方式和艺术效果,而还要透过它的表征揭示其发生发展的陶艺之道。日本在这方面的探索是相当深入的。 对研究陶瓷发展史的人来说,自古以来的一切陶瓷制品(无论优劣),都可以作为资料成为研究的对象。但是研究陶艺的发展,一些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