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唯有西藏,值得一生朝圣。摄影师16年70余次进藏,常年行走于无人之境,多次挣扎在生死边缘。从高耸的雪山、洁白的冰川到茫茫冰原和喜马拉雅的绿色,从古老的寺庙到淳朴善良的藏民。以珍贵的照片和文字,展现了西藏的广袤自然与人情之美,记述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与梦想之地。
从2006 年到2014 年,我拍了许多在台北的照片,不过在挑选时, 有很多照片,即使很美,对我若是没有意义,就不会出现在这本书里。 这里的每一张照片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我要它有活的感觉。 所以编排时,也是按照时间往前追溯,希望能看到时间的流动感。 这些年来,我并没有设定我拍台北的主题是什么,我是单纯的享受把时间冻 结的感觉。 事后看到那冲洗出来的照片时,会想到那时我的旁边有谁,我正在做什么, 什么样的光线,在什么状况下,什么心情下,按下那个快门。 照片它会不会也因为我那时的心情而活了起来呢? 如果有,那所谓的契合点应该是我的心灵的投射吧! 所以这本书不是拍台北。 伍佰拍的台北,还是伍佰,不是台北。 是伍佰的台北,不是台北。
人像摄影师要想拍好人像,必须学习和谙熟构图知识。《构图》从人像拍摄的若干构图要领和知识理论入手,细致讲解了包括空间透视、简约、画幅、裁切、角度、景深、影调、色彩等精要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在细化的案例讲解和图片分析中得到直观和富有成效的理解。这对于具有人像拍摄经验的摄影师而言,十分具有借鉴性和启发意义。并且为了帮助较初级的入门读者能够轻松和深入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特意添加了“延伸阅读”和“技法提高”两个板块的内容,以达到丰满和系统的讲解效果。尽管作者力图将构图的知识和经验精彩地展示出来,但难免有百密一疏和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朋友们给予斧正。
《灵羽寻踪》是一本可供欣赏、阅读、科普的野生鸟类摄影画册。作者从近10万张的个人照片中精选出来的140余幅作品,展示了大自然中的鸟儿一鸣一展、一眸一跃的美丽瞬间。 该书从游禽、涉禽、猛禽、陆禽、攀禽和鸣禽六大类,分别介绍了鸟类的分布地区和生活习性。每一幅的照片都从文学的视觉进行了解读,并配有10余篇拍鸟随笔和个人心得笔记,将不同年龄的读者、不同阶层的爱好者带入大自然中,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方寸语言呼唤人类保护好鸟类,共创我们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
半个世纪过去了,“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如今虽然生活在世界各地,但仍视上海为“故乡城”。他们的精力、创造性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人数,而且已成为推动中犹人民之间传统友谊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愿这本画册能使外读者对上海在犹太民族离散史上,特别是在拯救纳粹大屠杀的受害者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有更好的了解。愿在这座东方大都市度过难忘岁月的“上海犹太人”同上海人民,通过这本画册,建立更深厚的友谊。
阿刘是国际上的风光摄影师,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并且在加拿大和美国办有巡回个人摄影展,同时也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专业摄影机构的撰稿人。他还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他对大自然独特观察的视角和他本人的诗歌创作经历相辅相成,这令他经常能够寻找到身边不宜察觉的美,即便是人人皆到过的景点,他总能看到和拍出另辟蹊径的意境和角度,将不同种的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将空间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摄影是多元化的,不同角度不同拍摄手法都会造就一种风格。他的摄影作品已然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魅力在里面,空间感、远近虚实、视角、构图、光影处理,都透露着他对风光自然的独有感触。这也是要呈现给读者传达美的新的体验。
地球上的天堂在哪里,会是什么样子? 对于见多识广的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们来说,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有千万种答案,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充满了惊喜。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的《天堂印象(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眼中好看的地方典藏版)》这本精美的画册,将从内心深处为我们展现这个世界上那些不可思议的瞬间以及很神圣的感觉。每一幅照片都将带给读者天堂的感受,而那些由作者为每幅照片撰写的小段文字以及摄影师本人的点滴记录都将更加丰富读者的体验。事实上,我们这个美好而又几近绝望的地球家园正在呼救。 说起天堂一样的地方,摄影师们通常会选择那些偏僻遥远的、原生态的、专门划定的、返璞归真的地方。雷蒙?吉曼在加拿大皇后夏洛特群岛发现了一个自然王国,“那里丰富无比,生命、水、森林,还有那里的光,你几乎可以听到周围万物生长的
人们端起相机的一件事也是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构图,人们观看一张照片也是从构图开始的。构图是根据要拍摄的对象,结合摄影创作的主题思想,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采取比现实生活有力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组织、安排画面,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风光摄影构图》结合众多精彩的风光照片,让读者深入了解摄影构图中的点、线、面、图案、质感、形状、光线、色彩、影调等元素的运用,为读者详细剖析了摄影构图的布局与定位,使读者们在实际拍摄中,运用各种构图技巧对真实三维世界进行取舍、加工,从而形成富有表现力的画面。
百年风雨路,十载回归情。香港回归祖国是二十世纪末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当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紫荆花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多少炎黄子孙欢欣鼓舞,热泪盈眶。时光似箭、斗转星移,今天翻看被定格的1997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历史的瞬间仍然令人震撼! 刘彦武同志曾于1996年11月至1999年初被新华社派驻香港担任专职摄影记者。他参加了香港回归前后多次重大采访报道,发表了大量图片新闻,在与众多外同行的激烈新闻竞争中表现出色。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驻港期间,刘彦武在完成采访发稿任务的同时,全身心投入摄影创作。他不畏艰辛,不怕疲劳,不分昼夜,一次次深入海滨街头,一回回身临事件现场,一天天冲在新闻一线,终于把握各种机会拍摄了大量过渡期香港社会生活题材的纪实图片。特别是拍摄到从1996年12月香港
这本《喜马拉雅的孤行者(中国国家地理)(精)》是一本集亲历文字与实景拍摄于一体的精美画册。摄影师、户外专家李国平先生,用精练而质朴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穿越喜马拉雅山深处无人区那一段段充满紧张与惊险、激情与豪迈的经历并精选出100多张其他摄影师拍不到的超震撼的好照片,成就了这本不平凡的《喜马拉雅的孤行者(中国国家地理)(精)》。说它不平凡,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位勇敢的摄影师对高镜头的渴望,记录了一位怀揣梦想的男人对自然的追寻,记录了一个坚强的心灵对生命的挑战,记录了一个高傲的灵魂对寂寞的不屑,让人无法不为作者的坚韧与执著、乐观与豁达而感动,而喝彩。
阮义忠的这本画册《正方形的乡愁(阮义忠经典摄影集)(精)》分“一个时代的刻痕”“家园去来”“难得的时光”“乡愁不再狭隘”四个单元,用照片抒发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心中的乡愁。在这本画册中,阮义忠用120相机捕捉画面,以黑白的、正方形的摄影作品记录乡村的肖像、静物和风景。一扇斑驳的木门、一头沧桑的石狮子、一条烟火气的街道、一列开往淡水的火车、一位捻麻绳的老人、一个正在梳妆的乾旦、一对与亲朋好友合影留念的新婚夫妇……这些作品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人、物以及乡村的风貌,带着一种慎重的气质,充满着对形状的直觉,一丝幽默的美感和对生命与人的好奇。
本书为一部摄影作品集,收录了作者桑金伟在1975年到2000年之间用胶片相机记录下的慈溪风土人情、世相百业。全书从“大海赋予我们土地”“慈溪因棉花建县”“手工业,慈溪工业的起点”“百姓生活草根杂事”“远去的老街巷”等方面,将镜头深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慈溪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当年镜头中这些画面,也同胶片相机一样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作者整理修复这部分老照片,以此记录慈溪历史的变化,寄托自己对故土的乡愁。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 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