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杜瓦诺迷人的黑白照片让巴黎的魅力永世流传。杜瓦诺为巴黎所深深倾倒;这座城市既有安谧静美的怀旧感,也有熙熙攘攘的现代感,这为他的摄影创作提供了一个万花筒式的背景。杜瓦诺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诗意方面有着非凡的天才,从一个优雅地遛着狗的女人到一群过街的小学生,再到那个的市政厅前的亲吻,他有着一双善于捕捉幽默感和辛酸感的眼睛,正是这种眼力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大众所喜爱。 本书由罗伯特·杜瓦诺的两个女儿安妮特·杜瓦诺与弗朗辛·德鲁迪耶精心编选,她们从继承的40万张照片中精选出560张照片以飨读者,其中许多照片都是次得到出版。全书还穿插了从杜瓦诺的私人笔记中摘选出来的语句,这些文字富有智慧,让人一窥杜瓦诺的精神世界。
《摄影的殿堂》跨越摄影艺术的不同风格与流派,收录了20位摄影大师的300余幅传世杰作。从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到罗伯特 卡帕的战斗现场;从奥古斯特 桑德镜头前“时代的面孔”,到塞巴斯蒂奥 萨尔加多眼中的“劳动者”……几乎涵盖了20世纪以来摄影发展历程上的所有重要节点。即便是相似的拍摄主题,亦能从大师们的作品中感受到独特的气质。曼 雷实验摄影的先锋与概念性,赫尔穆特 纽顿黑白影像的视觉张力,赫伯 瑞茨时尚大片的优雅与魅惑,荒木经惟、罗伯特 梅普尔索普对禁忌之爱由压抑到宣泄的情感迸发。 为全面展现20位摄影大师的艺术特点,编者在书中为他们每位都设计了22页的篇幅,展示其各个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将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贯穿其间,构成一个个独立影展。此外,甄选出的每幅作品都配有精妙评论,帮助读者理解
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苏州的小巷、景德镇的里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老城,南京也不例外。南京老城位于南京城南,那里布满由老街老巷编织而成的阡陌交通,那里有数不清的尘封往事。然而这些老街巷在几百年的历史烟雨中自然更替、日渐飘零。虽然西街的历史我们已无从目睹,但作者罗缙有幸通过相机记录下了生活于此人们最后几年的日常情景。 就让《南京西街:罗缙摄影作品集》中这365幅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通过摄影瞬间美感的传递,作为留给曾经生活于西街的人们一份礼物吧!
《美国表象》由斯蒂芬·肖尔于1972至1973年拍摄的一系列创新照片组成,其中大部分都未经发表。这个项目将纪实摄影推向了新高度。当它首次在纽约的光线画廊(Light Gallery)展出时,肖尔穿越美国旅行的这份视觉日记让评论家们摸不着头脑。他展示的几百张彩色照片,只是在新泽西州柯达冲印店里冲洗出来的,这与当时被接纳为艺术摄影的正规黑白照片截然不同。尽管评论并不看好这一展览,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任摄影策展人的韦斯顿·内夫(Weston Naef)依然买下了所有展品。这220幅照片至今仍留在大都会博物馆。自此之后,《美国表象》成了对我们的快速生活及以消费为导向的世界进行记录的基准。这一作品延续了沃克·埃文斯和罗伯特·弗兰克穿越美国的体验。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的摄影师。这本书集结了该系列中迄今尚未发表的多的照片,并首次按照它们
本书作者是时装摄影师,他把手机对准世界各地正在玩手机的人们,拍下了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职业形形色色的玩手机的人。从而昭示这样一个道理:这些低垂的面孔表明,在孤独的方式上,世界大同。
在陆元敏的镜头里,没有奇观城市,没有新闻,没有尖锐性,没有焦虑、紧张、躁动的欲望,甚至没有时髦……一切都衰败了,黄昏的大街、弄巷深处、桥与河、厂房和烟囱、偶然的被摄者、后院、屋顶、窗和天空,凝崮在寂静中,时光已逝,那儿仿佛永远是一座停滞的旧城,一点迷离的诗意、漂移、不确定以及梦般的恍惚。陆元敏的照片虽然记录了上海,却并非为了充当时代的见证。陆元敏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感是不可克服的,他从未真正融入进这座食利之城。上海复兴的勃勃野心、好大喜功和奢华亢奋,尽管和陆元敏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他似乎注定了要拿起相机来拍摄上海的“另一界面”,出于不可知晓的原因,哪怕是被一种神秘的无意识力量所驱使。陆元敏的摄影魅力在于,它如同弗瑞兰德(Friedlander)的作品那样,温和、迷失、自在、孤寂和无意义,进而触及了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摄影艺术奖项。金像奖与中国电影金鸡奖、电视金鹰奖、戏剧梅花奖等项并列,是中国文学艺术界12个艺术门类奖项之一,不仅在艺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摄影作品集》收录了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摄影作品。
刘铮主编的《冯建国》介绍:冯建国,1962年出生于海南省琼海市,1983年毕业于广东省广播电视学校新闻采编专业,先后在广东电视台社教部、电视剧部担任编辑、导演等职务。1988年自费到日本留学。1992年毕业于东京干代田工科艺术专科学校摄影专业;1996年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院,获艺术学(摄影)硕士学位。200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摄影专业教师,主讲大画幅摄影,暗房技术,银盐、铂金传统摄影工艺技法等课程。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摄影专业负责人。 从1996年开始,我一直使用8英寸×10英寸底片的大画幅相机和黑白胶片从事创作。摄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独特方式,一台古老而又沉重的相机和由它带来的几分笨拙而又充满凝重感
《马良/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是《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意在呈现众多的个体摄影创作案例,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全景画卷。《马良/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作者马良是中国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被国际媒体誉为当代舞台装置风格摄影的代表人物,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艺术家权力榜前十名。马良用相机对准自己的内心世界,画面里的东西不再是普通的客观呈现,而是马良的主观制造。通过模特的扮演、道具的衬托、场景的布置,创造出一个怪诞而唯美的世界。马良紧紧抓住摄影“与生俱来的虚假的真实感”的特性,建构自己的臆想王国和奇幻宇宙,展现了摄影的无限可能性。
李伟,1976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0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为杂志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工作生活于北京。他从2008年开始在内蒙古拍摄《大地》系列影像作品。 《李伟/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为李伟摄影作品集。
罗伯特·杜瓦诺迷人的黑白照片让巴黎的魅力永世流传。杜瓦诺为巴黎所深深倾倒;这座城市既有安谧静美的怀旧感,也有熙熙攘攘的现代感,这为他的摄影创作提供了一个万花筒式的背景。杜瓦诺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诗意方面有着非凡的天才,从一个优雅地遛着狗的女人到一群过街的小学生,再到那个的市政厅前的亲吻,他有着一双善于捕捉幽默感和辛酸感的眼睛,正是这种眼力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大众所喜爱。 本书由罗伯特·杜瓦诺的两个女儿安妮特·杜瓦诺与弗朗辛·德鲁迪耶精心编选,她们从继承的40万张照片中精选出560张照片以飨读者,其中许多照片都是次得到出版。全书还穿插了从杜瓦诺的私人笔记中摘选出来的语句,这些文字富有智慧,让人一窥杜瓦诺的精神世界。
骆丹的这些照片是他2008年从北到南行走半个中国拍摄的。拍摄“在路上”的照片本身非常困难,不困难的方法就是廉价的浪漫主义,巨量的民俗风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什么的,我们多年以来已看到过无数这样的“作品”。 骆丹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全球化浪潮中还有没有自洽和生存的可能性?古老的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变革无所不及的巨大力量搅动着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政治经济网络、基层生活的共同体、文化表达与交往形式,等等,在所有细节上都烙下了印迹。因此我能体会到这个问题对骆丹而言显得非常紧要,当摄影师面对我们的种种现状时,其实他并没有多少可依托的有效的精神资源,“在路上”就成了他用来探索与找寻的立足点。骆丹的探索与找寻,更多的是对着他自己,这样的情形显然有着艰险,很可能镜头和
《相与抽象》是一本以马为主题的黑白摄影集,作者李刚拍摄马十余年,出版有《轮回》等关于马的摄影集。《相与抽象》中的照片采用强烈的黑白视觉对比,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视觉表达,同时结合当代摄影的抽象拍摄手法,讲究光影、构成、意象相结合的图片呈现。摄影师通过明暗、形状、环境特征来突显马的无畏精神,表达自己对马的喜爱。
《照片:伊娃·鲁宾斯坦摄影作品1967-1990(典藏版)》所有照片重新扫描制作,并增加了不少新作。伊娃·鲁宾斯坦曾是芭蕾舞演员,后成为摄影师。曾短暂跟随莉赛特·莫德尔和黛安·阿巴丝学习摄影。曾举办过个人全球摄影展,在美国和欧洲开办研讨会。出版了3部版摄影集,2部专著。
闪电划破夜空。蜻蜒的翅膀隐约闪烁。勇敢的登山者攀上冰峰之巅。总会有这么一些照片,能让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来看身边的这个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惊世佳作: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125年摄影精华(典藏版)》激动人心的摄影画册收录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知名的摄影师拍摄的精彩照片,让生命的丰富多彩永世流传。全书以神秘、和谐、才智、发现、能量、亲密这六大主题编排,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微妙瞬间。 《惊世佳作: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125年摄影精华(典藏版)》由获奖摄影师安妮·格里菲思编辑,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视觉盛宴,时间在此静止,影像在此绽放。醒目、生动、宁静、微妙、风趣、天马行空,《惊世佳作: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125年摄影精华(典藏版)》提供了许多令人兴奋的阐释这个世界的新方式。每一张照片都有着自己的灵魂,有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