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杜瓦诺迷人的黑白照片让巴黎的魅力永世流传。杜瓦诺为巴黎所深深倾倒;这座城市既有安谧静美的怀旧感,也有熙熙攘攘的现代感,这为他的摄影创作提供了一个万花筒式的背景。杜瓦诺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诗意方面有着非凡的天才,从一个优雅地遛着狗的女人到一群过街的小学生,再到那个的市政厅前的亲吻,他有着一双善于捕捉幽默感和辛酸感的眼睛,正是这种眼力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大众所喜爱。 本书由罗伯特·杜瓦诺的两个女儿安妮特·杜瓦诺与弗朗辛·德鲁迪耶精心编选,她们从继承的40万张照片中精选出560张照片以飨读者,其中许多照片都是次得到出版。全书还穿插了从杜瓦诺的私人笔记中摘选出来的语句,这些文字富有智慧,让人一窥杜瓦诺的精神世界。
《另眼相看 马达罗先生镜头下的杭州与绍兴》精选了马达罗先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摄于杭州、绍兴的104幅作品,其中既有诗情画意的杭州西湖,有清丽婉约的绍兴水乡古镇,也有街头路人劳作的瞬间定格,有弄堂里温馨的天伦之乐。这些在若干年后也将成为历史的影像资料很普通,却很珍贵;不漂亮,却很亲切。万物皆有灵,城市同样有生命。有记忆、有底蕴的城市,它的生命会以绚丽斑斓的姿态绽放。对于城市的老居民来说,回忆总是美好的,这记忆里不可磨灭的烙印,正逐渐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中,他们只能通过斑驳的老照片和细腻的文字,来回忆往日的风采,唤起心里深层次的东西。对于新居民来说,这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可以让他们了解30年前城市的社会百态,不自觉勾起对过去的遥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一个人的西海固》是一本以西海固为主题的个人黑白摄影作品集。作者用镜头表现了西海固的黄土莽原连绵无边,如静止的黄海,方圆百里难见几株像样的树。而人,在这片难得希望的荒原上却得以显露。只要人走出房屋,走出村镇,就会被发现。作者用照片表现出来这里的人和大地直白坦露的关系。
《摄影的殿堂》跨越摄影艺术的不同风格与流派,收录了20位摄影大师的300余幅传世杰作。从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到罗伯特 卡帕的战斗现场;从奥古斯特 桑德镜头前“时代的面孔”,到塞巴斯蒂奥 萨尔加多眼中的“劳动者”……几乎涵盖了20世纪以来摄影发展历程上的所有重要节点。即便是相似的拍摄主题,亦能从大师们的作品中感受到独特的气质。曼 雷实验摄影的先锋与概念性,赫尔穆特 纽顿黑白影像的视觉张力,赫伯 瑞茨时尚大片的优雅与魅惑,荒木经惟、罗伯特 梅普尔索普对禁忌之爱由压抑到宣泄的情感迸发。 为全面展现20位摄影大师的艺术特点,编者在书中为他们每位都设计了22页的篇幅,展示其各个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将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贯穿其间,构成一个个独立影展。此外,甄选出的每幅作品都配有精妙评论,帮助读者理解
《美国表象》由斯蒂芬·肖尔于1972至1973年拍摄的一系列创新照片组成,其中大部分都未经发表。这个项目将纪实摄影推向了新高度。当它首次在纽约的光线画廊(Light Gallery)展出时,肖尔穿越美国旅行的这份视觉日记让评论家们摸不着头脑。他展示的几百张彩色照片,只是在新泽西州柯达冲印店里冲洗出来的,这与当时被接纳为艺术摄影的正规黑白照片截然不同。尽管评论并不看好这一展览,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任摄影策展人的韦斯顿·内夫(Weston Naef)依然买下了所有展品。这220幅照片至今仍留在大都会博物馆。自此之后,《美国表象》成了对我们的快速生活及以消费为导向的世界进行记录的基准。这一作品延续了沃克·埃文斯和罗伯特·弗兰克穿越美国的体验。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的摄影师。这本书集结了该系列中迄今尚未发表的多的照片,并首次按照它们
在陆元敏的镜头里,没有奇观城市,没有新闻,没有尖锐性,没有焦虑、紧张、躁动的欲望,甚至没有时髦……一切都衰败了,黄昏的大街、弄巷深处、桥与河、厂房和烟囱、偶然的被摄者、后院、屋顶、窗和天空,凝崮在寂静中,时光已逝,那儿仿佛永远是一座停滞的旧城,一点迷离的诗意、漂移、不确定以及梦般的恍惚。陆元敏的照片虽然记录了上海,却并非为了充当时代的见证。陆元敏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感是不可克服的,他从未真正融入进这座食利之城。上海复兴的勃勃野心、好大喜功和奢华亢奋,尽管和陆元敏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他似乎注定了要拿起相机来拍摄上海的“另一界面”,出于不可知晓的原因,哪怕是被一种神秘的无意识力量所驱使。陆元敏的摄影魅力在于,它如同弗瑞兰德(Friedlander)的作品那样,温和、迷失、自在、孤寂和无意义,进而触及了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摄影艺术奖项。金像奖与中国电影金鸡奖、电视金鹰奖、戏剧梅花奖等项并列,是中国文学艺术界12个艺术门类奖项之一,不仅在艺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摄影作品集》收录了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摄影作品。
这本画册是对厄威特毕生作品的一个回顾,由大师亲自挑选他认为很满意的作品,共收录了343 幅照片,呈现了厄威特漫长的摄影生涯中创作的精品力作。本书中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20 世纪很为人所熟知的影像,比如玛丽莲·梦露、切·格瓦拉的人像,比如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充满了诗意、智慧和幽默感的作品。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厄威特早期拍摄的从未面世过的作品,对于深入了解这位大师极有意义。
《照片:伊娃·鲁宾斯坦摄影作品1967-1990(典藏版)》所有照片重新扫描制作,并增加了不少新作。伊娃·鲁宾斯坦曾是芭蕾舞演员,后成为摄影师。曾短暂跟随莉赛特·莫德尔和黛安·阿巴丝学习摄影。曾举办过个人全球摄影展,在美国和欧洲开办研讨会。出版了3部版摄影集,2部专著。
《空度》是一本艺术摄影集。今年初,朱赢椿因脚踝骨折,数月时间都无法开展日常工作,于是他决定趁此机会,来到工作室附近的湖边,不被打扰、专心致志沉浸在自然中,让时间在无所事事中“空度”。天亮了,一只鸟落在船上,蝴蝶从水面飞过,湖畔边的蜘蛛网里,一只蜘蛛正在和天牛扭打,野鸭悠然自得地从水面游走……《空度》想让你重新发现生活里那些曾被忽略的美妙瞬间,《空度》想让你忘掉时间,忘掉烦恼,和真正的自己好好相处。
《摄影的殿堂》跨越摄影艺术的不同风格与流派,收录了20位摄影大师的300余幅传世杰作。从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到罗伯特 卡帕的战斗现场;从奥古斯特 桑德镜头前“时代的面孔”,到塞巴斯蒂奥 萨尔加多眼中的“劳动者”……几乎涵盖了20世纪以来摄影发展历程上的所有重要节点。即便是相似的拍摄主题,亦能从大师们的作品中感受到独特的气质。曼 雷实验摄影的先锋与概念性,赫尔穆特 纽顿黑白影像的视觉张力,赫伯 瑞茨时尚大片的优雅与魅惑,荒木经惟、罗伯特 梅普尔索普对禁忌之爱由压抑到宣泄的情感迸发。 为全面展现20位摄影大师的艺术特点,编者在书中为他们每位都设计了22页的篇幅,展示其各个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将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贯穿其间,构成一个个独立影展。此外,甄选出的每幅作品都配有精妙评论,帮助读者理解
罗伯特·杜瓦诺迷人的黑白照片让巴黎的魅力永世流传。杜瓦诺为巴黎所深深倾倒;这座城市既有安谧静美的怀旧感,也有熙熙攘攘的现代感,这为他的摄影创作提供了一个万花筒式的背景。杜瓦诺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诗意方面有着非凡的天才,从一个优雅地遛着狗的女人到一群过街的小学生,再到那个的市政厅前的亲吻,他有着一双善于捕捉幽默感和辛酸感的眼睛,正是这种眼力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大众所喜爱。
1990年4月18日,宣布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重新回到金融城市的起跑点。从那天起,上海从沉睡中醒来,看着来自浦东的旭日东升,飞速迈开奔向未来的脚步。恰巧,《1991上海》作者恰逢三十风华正茂,漫步在黄浦江畔,体会到了城市微妙的急躁,触摸到奇迹正在剧烈涌动的神经末梢。于是,每天手持相机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大街小巷里,用60000字和300余张当年的纪实照片,展示了1991年前后上海城市的巨大变迁。从1991年到2000年,这代人幸运地见证了梦想中的四个现代化实现,亲眼目睹已经远远超过他设想中的美好理想的实现。2021年,上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前景。30年前的1991年,正是上海承前启后转型的特别年。《1991上海》记录了这一年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另眼相看马达罗先生镜头下的杭州与绍兴》精选了马达罗先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摄于杭州、绍兴的104幅作品,其中既有诗情画意的杭州西湖,有清丽婉约的绍兴水乡古镇,也有街头路人劳作的瞬间定格,有弄堂里温馨的天伦之乐。这些在若干年后也将成为历史的影像资料很普通,却很珍贵;不漂亮,却很亲切。万物皆有灵,城市同样有生命。有记忆、有底蕴的城市,它的生命会以绚丽斑斓的姿态绽放。对于城市的老居民来说,回忆总是美好的,这记忆里不可磨灭的烙印,正逐渐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中,他们只能通过斑驳的老照片和细腻的文字,来回忆往日的风采,唤起心里深层次的东西。对于新居民来说,这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可以让他们了解30年前城市的社会百态,不自觉勾起对过去的遥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江源》画册的一帧帧图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激越却又苍凉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用4年多的时间把它编纂完成,而《三江源》的摄影作者郑云峰先生,却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他用生命挑战极限,用镜头记录了三江源的美丽与忧伤。他的目的是警示世人:我们的三江源是和不可再生的,我们将如何保护、善待这块土地,已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
本书是知名摄影师赵钢在大学时代完成的摄影生涯部作品,既有青年人的单纯与激情,也有成熟摄影师的独立意识和敏锐观察。赵钢从初中时代就一头扎进摄影,得到了摄影家王福春的指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明确摄影为自己一生的志业,他决心完整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书中作品的拍摄时间贯穿了大学四年,以及毕业后的一两年,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赵钢既是大学生,又是“旁观者”,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叠加,赋予了这组照片耐人寻味的丰富性。它摄取的既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直接经验,却又经过了成熟的视觉语言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