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阐明礼仪渊源流变——施礼有据;知识课堂:展现礼仪方方面面——施礼有策;操作手册:示范礼仪实践规程——施礼有形;域外之音:纷呈礼仪它山之石——施礼有鉴
在社会道德礼仪严重缺失的今天,很多家长都很焦虑自己孩子在素质方面的成长。我们希望这110条利益规则对年轻一代拥有言谈举止的高尚能起到的作用,并因此而影响我们的内心与行动。从华盛顿时代至今,作为正式出版物,110条礼仪规则究竟有多少个版本,尚无人能作出统计,但它们的影响力却无人能够小视。 贵族气质从礼仪细节开始。本书英汉对照,记录了华盛顿的110条“人与人交往与谈话时的礼仪规则”。它是1745年,年仅14岁的乔治·华盛顿在弗吉尼亚弗雷德里克斯堡上学时,记在一本《写作形式》的笔记本上的。这本手抄的小册子伴随了他整整一生,对他的品格形成及所表现出出的贵族气质和风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对美国任总统有益的东西,对于许多人而言,同样有用,甚至更为有用。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所编定,因同时又有戴德编定的《大戴礼记》,故也称《小戴礼记》。它与《周礼》、《仪礼》并称“三礼”,是一部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汇编,是全面反映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大学》、《中庸》两篇在宋代从《礼记》原书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影响尤大。《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
良好的习惯能使我们心灵安稳,处事泰然,能更好地面对生活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呵护仪式。借助这本小书,您将会重新发现日常生活、恋人关系和家庭中仪式的魔力。书中列举的例子将会指引您,为生活添加令人幸福满意的亮色。或许这些例子也能激发您的灵感,开始追求和营造生活中适合您的仪式。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别人“吃了没有”是因为贫穷? 称什么人 “大姐”,什么人“小姐”? “”“范徐丽泰”,她们的名字为什么这么怪? 一声“哥哥”拆散张生和莺莺? 北京人为什么不喜欢被称作“老板”? 当面收礼物,拆还是不拆? 杨四郎给佘太君写信能说“母亲台鉴”吗? 连战为何称西安后宰门小学的学生为“小学长”? 鲁迅为何称学生许广平为“广平兄”? 张元济送老师扇面因何惹怒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