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一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寻国有经济的存续逻辑和边界范围;二是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角度,探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实践与运作;三是从实施策略的角度,说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生成原理及其挑战应对;四是从具体样本研究的角度,论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难题和应对策略;五是从制度研究的角度,阐释国企改革背景下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建设;六是从社会投资人的角度,切入国资国企改革政策背后蕴藏的投资机会和风险。
《大国三农清华八讲》是在清华中国农村研究院上的演讲稿。全书分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出路、互联网给农业带来什么、树立“绿色化”新理念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中国农业新常态:两板挤压双灯限行六产开拓、打造五环产业链重构农业新业态、乡村旅游: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关于扶贫开发的几个问题八个专题,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观点独到,见解深刻,视野宽广,妙语连珠,在“三农”研究领域风格独特,自成一脉。
《中国组织认同》由王彦斌著,本书的基本内容:一是对西方学者关于组织认同文献的梳理评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系中围社会现实形成的关于组织认同的理论探索;二是立足于中国组织现实进行的组织认同测量方法探讨和相应模型验证;三是对中国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组织认同的实证分析结果及其相应的讨论;四是从宏观社会制度层面进一步探讨组织认同在中国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在未来中国社会中的变化趋势。《中国组织认同》适合组织认同研究者阅读。
本书是对中国国企改革30年来的回顾与总结。
经过五个多月的紧张筹备,“首届工业园区发展(杭州)国际论坛”于2002年12月6—8日在杭州黄龙饭店隆重开幕。论坛邀请了40余位省部级领导、经济学家、工业园区代表做精彩报告,共同探讨了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着重就工业园区管理规范创新、工业园区形象塑造与招商策略、工业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等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来自6个国家及16个省市的40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各大新闻媒体纷纷以大篇幅报道此次盛会,CCTV—1早新闻及《新闻30分》也对本次论坛做了深度报道。论坛结束后,本书将这次论坛的内容结集成书,正式出版。
城市商圈的发展与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和后劲。因此,本书研究的主要宗旨是,对城市商圈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生态体系以及国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相关法规进行比较全面的理论阐述和实际介绍,对外已有的关于商圈的研究进行汇总和概述,系统地将商圈研究的相关知识、研究方法和基本工具进行梳理,吸取国外城市商圈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城市商圈发展的实践,希望能够为政府管理者实施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完善商业法律法规、制定清晰的商业政策、实现合理规划布局商业网点、有效调控市场提供理论和操作依据。本书章主要涉及城市商圈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这是研究和了解有关商圈问题的基础;第二章分别就城市商圈的功能、等级层次、空间形态、定位等基
这是一部研究港口城市经济改革发展的著作。主要包括海港发展与改革;城市经济发展与改革;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市场体系完善与配套改革;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等内容。本书的出版对天津及其他大城市和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汇集了多个国家多位学者的论著和研究成果,从理论和案例两个方面地探讨了社会体系与经济制度的创新,及由此带来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本书的部分在社会学、经济学理论中分析社会创新的不同角度与层次,及其对政策的影响;第二部分拓展了横向视野,汇录并分析了美国、德国、瑞典、爱尔兰等国家社会体系、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现实影响。关于社会创新的著作尚不多见,本书对此课题提供了较好的理论解释和案例分析。
本书是围绕“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展开的一本论文集。这些论文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摩擦,争端的成因及解决机制研究、中美经济贸易关系现状、问题与前景、国际竞争力的国别比较、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产业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与建设性的对策措施。
《大转型:互联的关系型合约理论与中国奇迹》是关于研究中国经济机制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互联合约的局限性和其他相关问题、拓展市场范围的决策与经济增长、重新思考金融体制在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东亚模式对经济发展的一般意义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构建的变迁轨迹、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历程的理性思考、国有资产微观监督管理体系的框架安排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书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维分析方法,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进行系统而充分的理论论证并提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丛书:中国改革开放与贸易发展道路》》旨在研究和探讨中国64年来国内贸易发展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全书分为以下三部分:部分是导论,论述贸易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的联系与区别,中国64年贸易发展道路及其主要经验,中国未来10-20年贸易发展展望,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主要结论:走内外联动发展道路。第二部分是国内贸易(流通产业)发展道路。第三部分是国际贸易发展道路。
本书是对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详细讲述了传统中国在解决土地纠纷(田底、田面、田骨、田皮、铺底、地基、大业、小业)及支撑土地契约秩序等方面有独到的方式与特点。近代上海房地产市场如何形成、近代上海租界的道契与传统江南土地契约文书有何关联与区别、国家法律和各地民事习惯怎样影响土地产权的运作,本书的总体研究和个案剖析,不仅对这一段历史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具有相应的借鉴意义。
本书从农民财产权保障的视角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研究,为研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就土地征收补偿主体、补偿原则、补偿范围、补偿请求权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为立法或修法提供了参考。 关于财产权限制损失补偿制度的分析和建议具有前瞻性。关于以租代征和集体土地入市的分析澄清了理论上和实务中的误解,为解决土地征收补偿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关于土地征收补偿纠纷解决机制的分析和对策建议为处理行政执法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