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排:中国金融改革的近距离思考》是孙国峰同志的论文集,其内容发端于货币理论,以金融改革为主线,论及货币政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体现了作者的学识和驾驭能力。这些文章从一个近距离观察者的角度,为读者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侧面,也为关心研究中国金融改革的同志们提供了讨论的议题,有助于拓展思维和决策参考,是一部饱含第一线同志思考结晶的著作。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的深化,中国金融面临更加复杂和艰巨的挑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反思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共识也是必须深化金融改革。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带有反思性质的国内外经济问题论文集。作者的主要贡献在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重新解释我国在近现代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内在规律。作者不仅关注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和战略问题,还把批判矛头指向90年代以来横扫神州的史无前例的“赶超”。尽管中国多次承诺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直到进入21世纪,各地政府官员们认同的目标仍然是“世界工厂”,尤其是不计代价地跑步加入全球化以后,发展的思路更加集中在如何跨越式高增长和创造GDP高速度上;这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将继续着殃及子孙的“饮鸩止渴”,当然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更大程度的被国际金融资本剥夺。 也许,这一切都只是迫不得已,难道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当大多数人热衷按照西方勾勒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的时候,作者却
中国自1978年开启的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转型和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人类经济目前波澜壮阔的事件,而其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又是这一世界经济舞台剧中的主要故事。本书在围绕研究国有企业独立法人财产权的建立和完善这条改革发展主线的同时,对放权让利、利润包干、利改税、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抓大放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分类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改革主要内容和阶段,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职工队伍建设和工资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法论和企业制度变迁规律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历经40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如何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如何使党的领导和公司的市场化经营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更好地使国有资本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并和靠前经济规则相协调融合等发展
本书是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而策划制作的,有中国社会科学园社会学所、宗教所、边境所、工经所、经济所、考古所等的专家基于调研资料协作完成,收入本书中的是其中在减贫、传承传统文化、协同发展等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40个县(区),将他们的发展及创新经验总结提炼出来,可以为全国其他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本书从制度设计与变迁的视角考察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着重描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史上的四次思路转变和制度变迁。制度设计至关重要,但由于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有限,任何制度设计必有缺陷,其实施又定然受自发发展的制约和矫正。故须为自发发展留出空间。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表明,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以实现价值目的为宗旨的制度设计与自发发展互动的结果。背离价值目的和拒绝自发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迁史上的重要教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中,已形成了制度设计与自发演进的良性互动。
本书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项目批准号:IOFJY002)。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城市商圈发展演变及演进趋势的考察,包括中国古代城市商圈的演进、中国近代城市商圈的演进以及中国现代城市商圈的演进轨迹;二是对外城市商圈研究的学术进展及理论成果的系统梳理与评述;三是关于城市商圈聚集及规模与业态要素的基础理论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商圈布局及模型构建与对策的研究。其中第三部分是本书重点,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城市商圈聚集的理论分析;(2)城市商圈规模与业态要素的理论分析(基础设施、人口与收入、物流业与工农业以及业态组合);(3)城市商圈空间关联效应研究。本书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从中观层次对商圈进行了重新定义,区分了城市商圈与企业商圈的区别与联系;二是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影响城市商圈竞
本书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项目批准号:IOFJY002)。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城市商圈发展演变及演进趋势的考察,包括中国古代城市商圈的演进、中国近代城市商圈的演进以及中国现代城市商圈的演进轨迹;二是对外城市商圈研究的学术进展及理论成果的系统梳理与评述;三是关于城市商圈聚集及规模与业态要素的基础理论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商圈布局及模型构建与对策的研究。其中第三部分是本书重点,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城市商圈聚集的理论分析;(2)城市商圈规模与业态要素的理论分析(基础设施、人口与收入、物流业与工农业以及业态组合);(3)城市商圈空间关联效应研究。本书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从中观层次对商圈进行了重新定义,区分了城市商圈与企业商圈的区别与联系;二是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影响城市商圈竞
面对一个与20世纪80年代有着巨大不同的“新社会”,我们该如何进行解释和分析,特别是如何去分析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是当代社会学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选取国企改制中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从阶级分析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解剖,回答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与现实问题,即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市场转型时期,结构的变迁是否会带来工人阶级的一次新的形成过程?《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认为传统产业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并不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劳动过程之外的权益被削弱的过程。其阶级再形成只是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它的阶级特征并不具有代际传承性,以其为主体的城市底层阶级势必随着单位制、身份制的解体以及国家法律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而逐渐走向消
本书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等经济理论和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经济数学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本书的特色在于运用统计资料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行定量研究,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性咨询与建议。
这是一本带有反思性质的国内外经济问题论文集。作者的主要贡献在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重新解释我国在近现代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内在规律。作者不仅关注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和战略问题,还把批判矛头指向90年代以来横扫神州的史无前例的“赶超”。尽管中国多次承诺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直到进入21世纪,各地政府官员们认同的目标仍然是“世界工厂”,尤其是不计代价地跑步加入全球化以后,发展的思路更加集中在如何跨越式高增长和创造GDP高速度上;这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将继续着殃及子孙的“饮鸩止渴”,当然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更大程度的被国际金融资本剥夺。 也许,这一切都只是迫不得已,难道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当大多数人热衷按照西方勾勒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的时候,作者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