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本书运用了多种前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来验证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通过分析得出,中国的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都得益于基础设施(交通、信息和能源)的建设,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奇迹”与“基础设施奇迹”之间的关系。
本书分为部分,部分展开并回答“城市为什么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第二部分结合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创始人霍兰德对CAS的基本分析,从主体一致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关联性,提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基本的子系统的划分;第三部分指出了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观察、理解以及应用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本质特性。
《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为了能够对城市品牌形象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研究,完善城市品牌形象理论体系,本研究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结合国际城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同时也全面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地方文化以及在这些文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等因素,力图从理论研究的高度,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建构出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的理论框架。课题研究的部分首先对当前城市品牌形象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与评述;第二部分对与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相关的学科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分别从城市品牌形象的界定、属性、认知、定位及系统构成等方面,对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概括;继而在四、五、六、七等四部分里分别对构成城市品牌形象的系统,即精神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
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将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全球范围浮现的是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社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也在重构全球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我们相信.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新的社会~空间复合体正在建构之中。 本书以城市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中国城市与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从空间维度研究互联网的地理学理论,分析城市网络空间的组织特征,是为理解中国互联网城市崛起过程所作的一次创新尝试。 本书可供科技经济管理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城市住宅小区是社区的构成单元,是社会的细胞。随着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住宅小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住宅小区的社会结构、物权保障、共同治理等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深切关注。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中国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治理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8月~2007年6月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西南部省份的12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2007年11月,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与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联袂举办了“住宅小区和谐治理:制度、体系、机制”学术研讨会议。本书即是由调研报告和会议论文组合而成的一本文集,探讨了四个专题:第一,业主组织治理机制;第二,业主自治理论与经验;第三,业主参与行动;第四,境外社区业主自治的制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