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涵、机制、阶段、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2.本书立足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围绕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大主线,研究了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金融支持路径,在理论上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本书依据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城市化指数和金融支持度指数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城市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中国城市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并发现金融支持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支持对中国
在全球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品牌战略寻求差异化发展。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城市品牌理论的初始方面,而且还提供了很多案例,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品牌发展的实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崭新的品牌战略。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在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多方面比较与借鉴的基础上,围绕我国资源型产业转型的一般流程、转型模式、主导产业的选择、国有资源企业退出机制以及产业转型的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体系。
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本书却得出了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惊人结论,颠覆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数百年来给我们灌输的思想。作者认为,聚居、交通、贸易、分工、语言文字……所有这些人类跨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要素都与城市的诞生密不可分。城市主宰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兴衰影响着广阔的腹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有效率的城市未必能发展得好,相反,存在必要的无效率的城市反而会繁荣发展。本书层层递进,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本书解析了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内容需求、建设模式和实践,共分为四部分。部分分析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五纵四横”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框架;第二部分从战略规划、顶层设计、行动计划、实施管理、可持续运营、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方法;第三部分是分领域建设指南,在市民服务、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领域提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策略与行动;第四部分是基于实地考察的成果,总结了外有代表性的若干实践案例。本书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和关键要素研究的理论成果,有理论、有实践,有视野、有深度,是一本智慧城市指南类典籍,适合地方城市领导、智慧城市厂商及各相关人员阅读。
主张遵从大城市化规律的声音,在当代中国,还是太弱小、太分散了,像一滴滴露珠,一滴落到知识干涸的大地上,就很快消失,无影无踪。因此,本书把这样的声音集中起来,汇聚了多篇城市化研究领域的精品文章,试图使一个个弱小的声音集聚起来,滴水成溪,汇聚成河,为中国大城市化的道路指明方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聚集于城市,而企业为了追求集聚效应聚集于城市。与此同时,持续严重的高房价、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有序、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城市经济学基础》基于经济学视角,聚焦于城市空间系统,利用多样化的图表说明城市系统机制,介绍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更好的进行宜居宜业的城市建设,给城市政策建言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城市经济学基础》由佐佐木公明、文世一编写。
本书将智慧城市作为创新和合作解决方案的环境,进行考察,详述了智慧城市的规划、战略和管理。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侧重于智慧城市战略和规划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部分关于城市空间智能的成因和结构;第二部分聚焦规划过程,探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智慧城市规划。其中阿姆斯特丹、曼彻斯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通过逐步推进一系列的重建举措,成为采用自下而上规划模式的范例城市。而葡萄牙科技公司普兰尼特(Living PlanIT ),塞浦路斯的奈阿波利(Neapolis ),和沙特阿拉伯的智慧城市,则以自上而下的方法为起点,建立城市运行系统和共同控制平台;第三部分关注智慧城市策略:城市该如何管理空间智能的驱动力量、创造智能环境、动员社区,以及为城市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本书最后提出一系列模式,作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 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制定与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监管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监管,尽可能采取监管与竞争相容的政策措施,在监管中模拟市场机制,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经营企业努力提高效率。
本书是一本发展经济学、环境学、地理学、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学和城市规划学等专业学生的读物。城市经济学20世纪初从新古典经济学分离出来,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学、社会学、房地产学、规划学和环境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研究城市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审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转型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城市经济相关问题在本书中都有阐述。这是一部来自英国的城市经济学经典之作。
本书以“武汉2049”专题研讨会上阮成发同志的动员报告、同志的总结讲话以及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市直各战线负责人、市民代表、中央和地方媒体负责人等的发言为基础,围绕武汉2049年战略谋划、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历史传承和当代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和生态宜居城市等重大课题,摘取主要观点,以全面展现社会各界对大武汉发展蓝图和美好未来的期许、思考、见解。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共分为八章。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中,第三章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研究了城市规模扩张对于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城市的规模经济。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实证研究表明,与国际与市场的接近程度影响了一个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临近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表现出了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专门研究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以及
中国经济的“发动机”集中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基础却在镇域。为此,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富县强镇”目标。 顺德的容桂是中国镇域经济的佼佼者,从中国个亿元镇到工业产值超千亿的镇,容桂一直靠“内源型”经济完成了这个跨越。 本书从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多维角度,对容桂的草根工业化过程进行原生态描述,对商人群体创造财富的故事进行还原,对不同产业形态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比商学院企业案例更精彩的产业故事和企业故事,是表达容桂镇域发展最动人的细节,也是本书一大亮点。
《成都调查》的核心思想是定义和解析“成都创新铁三角”,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主要从产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层民主——尊重个人权利三个方面来阐述。产权改革:奈斯比特认为,不进行产权改革,一切都是妄谈。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市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
本书由外专家学者的精彩讲演、论文选编、整合而成。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涉及世博会举办背景下的“城市的区域政策”、“城市发展”、“城市危机管理”、“城市结构空间转型”、“公共环境艺术”等等。全书观点独到深刻,论述翔实充分,尤其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如何利用世博会促进上海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促进城市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