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涵、机制、阶段、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2.本书立足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围绕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大主线,研究了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金融支持路径,在理论上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本书依据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城市化指数和金融支持度指数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城市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中国城市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并发现金融支持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支持对中国
本书进行的研究工作是,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角度出发进行一项案例研究,其目的是努力提高对“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认识水平,同时致力于推动广州“城中村”的改制工作。本书从改制及社区发展中的管治问题人手,采用规范陈述和事实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阐述了广州“城中村”问题和“城中村”改制的必要性,对“城中村”改制中的利益和行动问题,以及建构“城中村”新型社区管治架构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关于“城中村”改制的对策建议。
为配合国家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厉以宁、艾丰、石军等从2013年初开始,先后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等省市作了专题调研,并阅读了大量讲话、文章和书籍,还与一些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了探讨。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地的情况不同认识也不同,特别是在扩大内需的认识上、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户籍问题、住房问题、土地问题,和城镇化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统一认识,需要廓清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商贸物流驱动新型城镇化(山东临沂发展模式研究)》以山东临沂地区为模型,详细地分析了商贸物流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成功范本。
本书以依法评估、科学评估、创新评估为理念,从政策、规程和实证三个视角对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公示地价系数修正法等城镇土地估价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剖析,对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的含义、分类、取值依据、取值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实证研究。 本书作为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研究的导读,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参考,亦可作为中介机构土地估价师从事城镇土地估价业务工作的技术指导。
《成都调查》的核心思想是定义和解析“成都创新铁三角”,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主要从产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层民主——尊重个人权利三个方面来阐述。产权改革:奈斯比特认为,不进行产权改革,一切都是妄谈。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市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
本书以“聚焦特大城市治理”为主题,全面分析了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特大城市治理的思路与策略,特别是针对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交通拥堵治理、贫困问题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疏解与人口治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治理、“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治理、公民参与特大城市治理等当前引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各地推动特大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总报告改进了2014年城镇化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状况;理论发展篇系统梳理了2014~2015年理论界关于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政策进展篇对中国城镇化重点领域的政策演进、政策进展和未来政策展望进行了研究;专题篇和案例篇分别聚焦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理有据、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浙江小城镇快速发展,呈现出县域经济、专业市场、小城镇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 由谈月明主编的《浙江特色小城镇发展道路探索》主要内容包括:十二五时期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研究;促进中心镇向现代化小城市发展的思路对策研究;浙江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分类指引及相关政策研究等等。
在2010年至2014年的短短4年间,全球范围进入创新中心城市评价视野的城市已从330余个增长到440余个(根据2thinknow《全球创新城市指标》评价)。以创新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已然展开,这场竞争将决定新的城市等级结构。然而,我们对于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特征、功能与建设规律,以及各中心城市之间结网组合(所谓“全球创新网络”)的构造仍不完全掌握。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跟随者打出了“东方硅谷”、“南方硅谷”乃至“硅巷”、“硅森林”的旗号,但真正在创新意义上赶超硅谷的,仍是凤毛麟角。 2015年的报告再次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以期对于升级的规律与态势予以揭示。并撰写了近40个城市战略、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空间升级的案例,以期为各城市开展面向创新的新征程提供镜鉴。
《城市秩序--城市文化与权力导论》(作者约翰·伦尼·肖特)作为城市地理学教科书,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城市研究领域的进展。《城市秩序--城市文化与权力导论》以城市与经济、城市与社会及城市自身的成长过程为主要切入点,结合以全球不同城市为对象的案例分析,将城市研究中的经典模型、新近理论及后现代观点融合为一体。本书不仅结构清晰,文字也十分流畅,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于城市问题的深切关怀。
本书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原理,在评估城市群形成动力机制与综合竞争力提升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体系的动态演进过程,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特征;从环境促发力、生产要素和产业推动力、空间结构效益扩张力角度定性与定量探讨了城市群形成动力机制;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动力机制与竞争力的内在关联性;综合评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空间分析模型、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障碍因素,预测了城市群竞争力发展趋势,提出了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提升对策和建议。 本书可供从事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解析了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内容需求、建设模式和实践,共分为四部分。部分分析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五纵四横”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框架;第二部分从战略规划、顶层设计、行动计划、实施管理、可持续运营、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方法;第三部分是分领域建设指南,在市民服务、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领域提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策略与行动;第四部分是基于实地考察的成果,总结了外有代表性的若干实践案例。本书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和关键要素研究的理论成果,有理论、有实践,有视野、有深度,是一本智慧城市指南类典籍,适合地方城市领导、智慧城市厂商及各相关人员阅读。
本研究主要从城市承载力的状态—压力—响应的角度入手,通过预警指标对城市承载力系统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和环境的承载状态进行评价,并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进行承载力综合评价。借鉴“短板理论”揭示出城市群发展中的制约要素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对问题根源进行分析。在单要素与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情景进行模拟,试图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技术进步等角度进行未来发展情景的调控,并结合典型城市的资源本底条件,提出提高城市承载力的途径和危机管理策略及政策建议。 城市承载力是随时间、空间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复杂问题,本研究是个初步探索,意在提供一个评价思路与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与提出的建议,望
中国新兴城区发展指数报告(2009)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质量问题,通过指数计算结果。比较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化质量情况,从中发现中国城市化当中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中国城市化质量的建议。研究发现。长三角的“县”和珠三角的“镇”在各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独特风景,反映了这两个区域城市化路径的某些差异。虽然珠三角的城市化率和城市化速度高于长三角,但本研究指数计算结果却显示,长三角城市化综合质量优于珠三角,除经济发展质量外,长三角在城市功能质量和社会发展质量上均胜珠三角一筹。分析表明:“半城市化”现象,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以及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等是影响中国城市化质量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化质量的提升需从根源上寻找对策。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与城市建设的实践呼唤着学界对城市理论的探索,也激发了人们研究城市史的兴趣。立足现实,并从历史的深度上把握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演变,预测城市发展的走向,是有机交融在一起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本书在立足考察唐代城市经济发展原因及其集中表现的基础上,对城市经济发展催生的各种新生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入点:1.城市居民结构变化的分析。分析唐代前期和后期居民结构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探讨人身等级弱化的原因及引发的后果——一居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及建设城市积极性的增强。2.工商业形态的变化及商品赁币关系的变化。探讨唐代手工业和商业联系的变化、商品货币关系的变化,分析商品、货币与城市联系的曰益密切及其在促进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附新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由黎毅编著,包括“绪论”、“研究问题分析”、“资料收集和整理”、“实证分析与结果解释”、“学位论文的写作及应注意的伦理问题”五部分的内容。章即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定义、产生与发展,以及会计实证研究的规范过程及本课程的结构安排。第二章即第二部分“研究问题分析”,主要讲解研究问题的确定、文献综述、假设建立和变量选择。第三章、第四章可作为第三部分“资料收集和整理”,介绍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和描述性分析两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即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与结果解释”,分别介绍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定性数据的建模分析等会计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数量分析方法。第十章即第五部分“学位论文的写
本书共十七章,描绘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重点探讨了产业新城、低碳生态新城、高铁新城、行政一体化新城、大学城等新城新区类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认识新城新区的国际视角,并对中国若干新城新区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全球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品牌战略寻求差异化发展。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城市品牌理论的初始方面,而且还提供了很多案例,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品牌发展的实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崭新的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