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福祉测量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在福祉测量方面的政策及应用。作者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的福祉测量方面的分析与调研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作了系统的对比与建模。面对当前福祉测量面临的新的理论和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调研,针对我国农村的福祉测量的实践方法提出了自己见解,强调了开发出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的重要性。
本书从概念、理论和实践三个角度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城市地域形式,大都市区治理的基本内涵、理论演进、运作模式,以及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演变与典型案例等。 本书可供城市管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等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重庆自从成为直辖市以来,一直有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并长期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目前重庆已经进入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是由重庆在中国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需要与趋势所决定的。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大的意义。 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战略研究:以重庆为例》构建了以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七大指数共30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以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五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进行了测度,并指出重庆要通过产业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升级等多种途径,发扬其交通通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方面的优势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社区的特殊性,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商业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以及乡村社区的空间组织与优化,最后提出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设想。 本书可供从事人文地理学(尤其经济地理学)、农村经济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关注农村发展的相关人员以及一些实践工作者参考。
如果说,从特区初创到1988年的梁湘时代结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生猛时代”而从1989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厉有为去职这近10年时间是深圳的“蹿升时代”的话,从1998年至2003年,则可以称为深圳的“迷惘时代”。这五六年时间,深圳从经济上看仍是高速发展,1998年深圳的GDP总量是1289.28亿元,至2003年已增加到2860.51亿元,整整增加了一倍多;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也锁定在了“第四城市”的角色上;从城市形态上来说,在这段时间内深圳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已经由一个特区和工业基地,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未能掩盖深圳的定位不清和信心不足的问题。香港回归之后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大棋盘上扮演什么角色?夹在香港和广州之间的这个有着700万人口的城市在珠三角区域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由数百万全国各省移民簇拥起来
本书从概念、理论和实践三个角度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城市地域形式,大都市区治理的基本内涵、理论演进、运作模式,以及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演变与典型案例等。 本书可供城市管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等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重庆自从成为直辖市以来,一直有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并长期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目前重庆已经进入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是由重庆在中国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需要与趋势所决定的。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大的意义。 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战略研究:以重庆为例》构建了以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七大指数共30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以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五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进行了测度,并指出重庆要通过产业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升级等多种途径,发扬其交通通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方面的优势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社区的特殊性,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商业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以及乡村社区的空间组织与优化,最后提出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设想。 本书可供从事人文地理学(尤其经济地理学)、农村经济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关注农村发展的相关人员以及一些实践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由KarenR.Polenske(中文名:普可仁)所编辑的一部论文集,包括14篇文章,分三个部分。这些文章来自2003年普可仁秋季在马省理工学院组织的以“创新地理学”为主题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讲座。其主题包括创新的来源、集聚和扩散,以及产业、社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如何成功地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等。与当前国际上研究创新的大量文献相比,本书特点是从制度和空间方面对创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本书涵盖了有关创新和技术政策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等丰富的内容,解释了帮助或阻碍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各种制度因素,本书论述了地理对创新过程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本书所提出的性制度和文化制度对创新影响的观点在创新文献中一般是被忽视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因素和企业集聚、跨国社会空间的学习——
本书是由KarenR.Polenske(中文名:普可仁)所编辑的一部论文集,包括14篇文章,分三个部分。这些文章来自2003年普可仁秋季在马省理工学院组织的以“创新地理学”为主题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讲座。其主题包括创新的来源、集聚和扩散,以及产业、社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如何成功地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等。与当前国际上研究创新的大量文献相比,本书特点是从制度和空间方面对创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本书涵盖了有关创新和技术政策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等丰富的内容,解释了帮助或阻碍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各种制度因素,本书论述了地理对创新过程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本书所提出的性制度和文化制度对创新影响的观点在创新文献中一般是被忽视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因素和企业集聚、跨国社会空间的学习——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包含100个地产研发项目,以 化地利用地块资源, 程度地传承地域文脉, 化地提升景观均好性,商业价值 化,密度与品质并存,资源共享与互补,创建和谐的邻里空间, 限度地保留原生地貌等内容为主线编排。全书分为10个系列,分别为TOP系列、改善系列、刚改系列、创新系列、纯墅系列、小镇系列、旅游地产、综合楼盘、商业楼盘、办公楼盘。书中对每个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有项目概况、设计理念、区位分析、规划分析、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版块,帮助读者 好 全面地理解每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