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是地球上十几亿人正面临的问题。曾经的技术发现带来了旨在结束饥饿的绿色,但60多年后,常规性的食物短缺、营养不良和贫困仍 然困扰着全世界的大量人口。随着粮食价格上涨、气候变化、资源不平等分配和人口不断增长,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本书中,粮食问题首席专家戈登康韦教授,对从农业发展科学到粮食安全的政治因素与粮食供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他强调,要结束地球上的饥饿问题,必须关注粮食产量提高、环境的稳定性和减少贫困之间的基本联系。 康韦针对饥饿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的问题,包括: 面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大量不利因素,我们如何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 对于粮食问题,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能做出什么贡献? 我们该如何让各国政府和私人部门都行动起来,寻找有效途径解决粮食问题,并改善穷人的生活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人参产业经济研究》主要是基于影响人参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不断追踪人参产业发展实践,审视人参产业发展规律,按照现代农业理论深刻剖析人参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考察制约人参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对人参这种特种资源发展的规律性研究,探索如何重构人参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重塑人参产品的精品形象,给出构建人参产业现代体系的具体建议。本书由王军著。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研究成果之一,是面向国家新农村建设战略需求,着眼地理学综合视角,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科学问题与战略问题的本专著。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新农村建设机遇与地理学研究任务;外农村发展研究进展与实践启示;新农村建设研究的地理学理论;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方法;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区域导向;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区域差异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途径;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讨论与展望。整体上贯穿了“理论-方法-实证”的学术思路,突出了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的性、理论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资料翔实、层次清晰、观点鲜明、分析透彻,是一部集理论思索与方法探索、现状评析与情景分析、典型
《中国粮食年鉴》由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聂振邦同志担任主编,国家粮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和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领导和权威专家亲自撰稿,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上一年度全国和各地粮食工作的主要情况,刊载有粮食工作的重要政策法规文件和完备的信息统计资料,与国家粮食局主办、委托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承办的《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成为姊妹篇。《2007中国粮食年鉴》由“综述”、“专文”、“全国粮食工作”、“各地粮食工作”、“粮食行业相关机构”、“粮食政策与法规文件”和“附录”等七大部分组成。
农村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农村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与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教材在吸收外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公共管理等角度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管理对象的特征、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力图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