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本书包括中国近代粮食经济史搞序、粮食经济史研究的方向问题、中国近代粮食经济史简述等。
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省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等五大战略,进而又提出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这些都有效地推进了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土地利用成为宏观调控重要的战略手段,但有关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却相对滞后,这一问题也已引起了更多的共识。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研究并完成的《江苏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对指导土地利用管理实践,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历时近10年完成的一本全方位对中国农村进行权威性调查的大型报告。调查覆盖全国200多个县市、3300多个村庄、9000多个农户,研究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农民负担与县乡财政、农民工就业与创业、土地制度与失地农民、农民组织、农村财政、农村金融、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管理、农村治理等。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并收录了各项大型调查的问卷设计,对研究和关注三农问题的各界人士及各级政府机构有重要参考价值。
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许多知青的青少年时代曾在这里生活。,内蒙古草原的飞速变化以及它受到的关注,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内蒙草原牧区有可能发生更深刻的变化。草原牧区面临着怎样的前景?看来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很可能就处于这个变局前的关键时期,也即发展路径的分岔口——在这里,的决策将影响将决定草原牧区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农业经历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经营绩效显著提高。然而,随着全市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上海全市及其郊区经济发展中的直接经济贡献率已经微乎其微,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中也仅占据很小的比重,同时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用地空间日益有限、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失等重要因素的制约。因此,上海农业存在与保护的价值,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的战略导向、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等正引起上海政府部门及专家学者等的持续关注,也不断形成见仁见智的思考观点和战略举措。综合来看,无论是从保障主要农副食品供给安全,维持经济社会稳定,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还是从满足市民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改善都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城乡融合、环境优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作为解决我国农民家庭居住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奠定了我国社会整体稳定根基的同时,却源于我国由静态社会向动态社会的转型而引发了诸多棘手的问题和矛盾。本书我们应当基于对人口流动性和土地区位固定性特点的认识,立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使用综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整个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本身进行反思、检讨,挖掘问题的制度根源,探寻制度变革赖以依存的理论基础和改善路径,在立法层面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本书研究主题的展开正是基于此种思考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