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以制度演进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视角,着重考察中唐至明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社会变迁的诸般影响。按照日本京都学派的说法,中国传统社会在经历唐宋变革期以后,已经迈入“近世”社会,而中国大陆学界一般称之为“前近代社会”。本书由葛金芳著。
土地信息系统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多重要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都值得去探索和总结。近年来,随着土地科学、测绘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系列实用的土地信息系统,为中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开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共分十一章,以土地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为主线,全面介绍了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土地信息的采集、输入、分析处理和输出,土地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全书力求在土地信息系统传统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融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土地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紧密联系目前主要的信息系统工程实践,为中国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供指导。各章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基于3400余份问卷调研数据,结合典型农户的开放式访谈和典型县镇的个案分析,对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和特征进行系统剖析,提出了我国农民培训的成效、特征与不足。在对我国农民培训现有模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通过农民培训供需均衡分析和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分析,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借鉴国外农民培训成功模式,提出了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原则和制度设计。进而,从农民培训投资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行效率方面探索了新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提出我国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活动真正取得实效,让亿万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读到他们“读得懂、用得上”的图书,活动的主办单位精心组织数百名专家学者和政府相关负责人,编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屋”“书屋”共分农村政策法律、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与经营管理、农村实用科技与技能培训、精神文明与科学生活、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民俗民风、文学精品与人物传记、农村卫生与医疗保健、农村教育与文化体育、农民看世界等10大类、1000个品种。这些图书几乎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书屋”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话,深入浅出,使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就能读得懂;“书屋”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贴近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农民读后能够用得上。
《模式制胜:农牧企业营销突围之道》共四章,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开发黄金十二步;四级市场开发方案;网络帮扶实施方案;营销追踪与数据统计分析。
本书从地缘政治的视角人手,通过无与伦比的思辨和无可置疑的翔实史料,揭示了围绕粮食正在进行的一场不为人知的阴谋。作为《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的续篇,本书的线索是英美权势集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粮食——的控制。在作者妙笔生花的描述下,“绿色革命”、“基因革命”、“人口控制”背后种种鲜为人知的内幕一一呈现,为您揭示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代表的美国社会政治精英如何处心积虑地打着科技进步、粮食援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幌子,为自己维持支配世界、主宰人类的霸权创造条件。
本书围绕各地所开展的不同模式的土地储备开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优点与缺陷,并对如何改进及完善这一制度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建议,供大家思考。同时,该书还系统总结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实施土地储备开发的基本做法与经验教训,这对我国各地的土地开发模式选择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陈锡文、韩俊主编的《中国特色三农发展道路研 究》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科研成果汇集。 本书一共汇集十二篇专题研究成果,分别以中国特色 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型期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中国 未来主要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供需预测、农村承包土地 和宅基地法律法规、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制度、征地制 度改革、农民土地权益、农村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改 革、农民工落户城镇与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对“ 三农”改革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 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2》是本系列译丛的第三本,这套丛书缘起于2009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增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展南南合作能力(CPR/o9/2109)”项目。该项目成果为《国际减贫动态》,旨在反映国际减贫与发展理论和前沿问题,介绍减贫与发展的前沿研究、全球热点、典型案例。 《国际减贫动态》发行以来,受到减贫与发展领域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相关人士的好评。为了进一步传播《国际减贫动态》,扩大社会影响,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这些成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于2010年从《国际减贫动态》中选择文章,、编辑出版了《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0》;2011年从《国际减贫动态》中挑选文章编辑出版了《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1》。该两本书出版后,深受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干部的欢迎。为
揭明、鲁勇睿编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权利束与权利结构研究》虽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律制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却并不完全是立足于民商法学,甚至也不完全是立足于法学的著述。选择“权利束”与“权利结构”这两个切入点作为全书分析的基础,选择从法学与经济学共同关注的土地“权利”问题入手。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21世纪以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作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屈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随着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发展,农业科技在不断完善与拓展自身体系的同时,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渗透能力,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不断向农业科学交叉、融合,从而形成许多新的科学,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开始得到国家重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会(简称“华洋义赈会”)成立于1921年,解散于1949年。该会是由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以在中国开展慈善事业、从事赈灾、倡导并推动农村各项合作事业及社会公共事业为主要工作的社会团体。 本书试图全面、系统、深刻地研究义赈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演进的过程,以及对人们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影响;西方互助合作思想传入中国的途径及产生的影响;社会团体在民国时期的角色作用;在中国开展合作事业的农村地区,以互助社、合作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组织是如何逐步取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组织;华洋义赈会所倡导的赈济灾民、推动农村合作事业、修筑公路、建设水利工程、举办合作讲习所等活动的历史作用和深远意义。 本书拟厘清华洋义赈会与其他团体和人士在倡导合作事业上的异同;从实践上加强人们在社会转型期对历史经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美两国在农业保险领域交流情况的文集,书中收入了中美两国学者就农业保险所做的考察报告、研究论文以及相关的材料。 本书是一本文集,编著者的主要意图是从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不同视角来审视的农业保险,对于他们的制度,从政策设计到组织制度,从宏观到微观,本书都作了有深度的介绍,希望本书对我国的相关制度设计提供借鉴。同时,本书也向美国向同仁的那里,我们会看到他们对农业保险的意义 的诠释,进而解读为什么政府要“掺和”到这种常常是“出力不讨好”并且屡屡的受到抨击的业务中来。尽管美国政府花费了相当时间和动员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来建设这种农业保险制度,但他们并不认为农业保险是管理农业风险的惟一工具,因为从实证研究中发现,农业保险只是与其他灾害救济措施相互补充的一种风险管理制度。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互联网 重塑农业产业链》讲述了我国农业的变迁以及正在开启的农业3.0模式,详述了农业电商、农特微商、生鲜电商、农业众筹、农业 互联网营销、智慧农业这六大农业产业链涉及的内容,涵盖大量实战策略及相关案例,方便读者更好地指导实践。本书适合各类企业营销经理、网络推广经理、企业营销总监、网站运营总监、电商运营经理、小型创业者,以及从事传统企业、近期想开展电商业务的大中小企业CEO及高管和对移动互联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与学习。
本书由一个综合报告和“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主体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动力机制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能力研究”和“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条件研究”四个专题报告组成。 本书的出版将对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书作者记录了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十多年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从北京延庆的地球村到湖北五山县堰河村,从成都绵竹市遵道镇的灾后重建到湖北枝江问安镇的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北京延庆县的“都市新村”到山东费县方城镇的“田园方城”,在实践细节和理论阐述中展示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