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秦晖的治学经历,研究方向的转变,对农民学的意志。他的论述当中时空性很强,对很多问题的假设都可以很好的论证,农民是在宗法社会下的一个群体,所以他是有他的一种自然经济的运作体系,而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摆脱了这种宗法的影响。《耕耘者言》通过对前苏联历史的深入分析,让我们对于计划经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提出了“命令经济”和“计划经济”划分,还有“宗法农民”等观点,都是独创性的观点,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前苏联社会,同时对于认识我国的社会也颇有帮助。总之,不可不读!
本书讲述秦晖的治学经历,研究方向的转变,对农民学的意志。他的论述当中时空性很强,对很多问题的假设都可以很好的论证,农民是在宗法社会下的一个群体,所以他是有他的一种自然经济的运作体系,而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摆脱了这种宗法的影响。《耕耘者言》通过对前苏联历史的深入分析,让我们对于计划经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提出了“命令经济”和“计划经济”划分,还有“宗法农民”等观点,都是独创性的观点,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前苏联社会,同时对于认识我国的社会也颇有帮助。总之,不可不读!
自然环境究竟如何影响特定区域内的产业形态和社会面貌,邹怡的《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通过以明清及民国时期徽州茶业为中心的若干专题研究,对该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徽州地区茶叶炒制的工艺流程、茶业机构的分布特点和茶业都市的兴衰历程,均可置于当地的山水结构、风俗习惯等自然、人文环境中加以解释,进一步追问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的决定因子;同时,我们也将看到更多发端于自然基底的链式反应。此外,《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也对海外学界的徽州研究成果作了迄今最为详尽的一份综述。
《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在分析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重要贸易伙伴的农业政策变化、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国际经验、我国天然橡胶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及其应对、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农业例外安排等问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明确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重点分析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的粮食安全战略、贸易增长战略、引进外资战略、境外投资战略、产业安全战略和国际规则战略等关键战略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自然环境究竟如何影响特定区域内的产业形态和社会面貌,邹怡的《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通过以明清及民国时期徽州茶业为中心的若干专题研究,对该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徽州地区茶叶炒制的工艺流程、茶业机构的分布特点和茶业都市的兴衰历程,均可置于当地的山水结构、风俗习惯等自然、人文环境中加以解释,进一步追问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的决定因子;同时,我们也将看到更多发端于自然基底的链式反应。此外,《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也对海外学界的徽州研究成果作了迄今最为详尽的一份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写的《2014中国农业发 展报告(英文版)》介绍了2013年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生产、农业政策及农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