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有资产法》主要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规范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国家出资企业、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选择与考核、关系国有资产权益的投资、管理、处置等重大事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产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分章作了规定。新法专列一章,重点规定了企业改制、与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国有资产转让等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使得实践中争议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群众议论较多的国资流动性问题有了新的法律依据。要知道,原来涉及国企改制方面的纠纷案件,法院大多以无法律依据不予受理,而MBO(管理者收购)与外资并购问题则是近些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争论的重点。新法对这些影响出资人权益的事项作了较具体的规定。 总体上讲,国有资产包括的内容是广泛的,这次制订的国
《经济法专论》将经济法界定为调整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据此,本书分为经济法原理、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三编,并分别就各编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和研究,进一步拓展、深化了对经济法的理解和认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较为清新、隽永的经济法画卷。
作为一本系统介绍收益现值法的理论与实务、操作经验、操作方法与操作规范的资产评估,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探讨性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收益现值法的概念、对象、适用性以及收益额、折现率、收益期、收益法模型、收益法评估报告等收益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主要内容,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收益现值法与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收益现值法的主要特点,阐述了资产价值类型与资产评估方法选择之间、收益额和折现率之间等涉及收益法的重大关系,并对财务分析在收益法中的应用、收益法与其他评估方法的比较、收益法在评估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探讨。二、评估方法的操作性与规范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应用,所以,本书在理论叙述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实务操
《西南政法大学21世纪知识产权法学系列:商业秘密法(第2版)》试图通过对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系统研究,促进人们进一步思考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和司法实务问题。《西南政法大学21世纪知识产权法学系列:商业秘密法(第2版)》既立足于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又将论题置于世界法学之林加以阐释,注重运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立法;既从学术之争的视野介绍、评价有关的理论学说和做法,借鉴该论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又进行了独立思考,形成了一些创新性观点,或对已存在的理论、观点、做法进行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证;既解释现行法条,阐述支撑该法条背后的理论,又注重分析现行法条之弊端,提出了部分立法建议或创新性制度构想;既阐述有关法学理论之重点与难点,又密切联系实际,预测和解决司法实践中已经或可能遇到
经济法理念是整个经济法理论架构中的一个更为上位的理论命题。本书按照“经济法理念的理论基础——经济法理念的内涵和具体表现——经济法理念的实现”这个层层递进的思路而展开。全书除绪论之外,作了上篇、中篇和下篇的划分。上篇为“基础篇”,主要阐述了与经济法理念的形成有直接关联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该篇由“经济法理念考辨”、“经济法理念的本源”和“经济法理念的时代性”三章所组成。中篇为“理念篇”,主要阐述了经济法具体理念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该篇由“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法的适度干预理念”五章所组成。下篇为“实现篇”,主要阐述了经济法理念的实现法治保障机制。该篇由“经济法理念实现的宪政进路”、“经济法形式
《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由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任总主编,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成就的知名中青年学者担任各卷主编。《实录》以史家的笔法,以“实录”的方式,从学术史的层面上再现共和国六十年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次又一次法学重要问题的论争,从一个侧面揭示我国法学从“荒蛮之地”走向“显学”,从“幼稚之学”走向成熟,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历程。读者不仪能从其问领略到我国法学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同时也能真实感受到共和国六十年民主法治与法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六十年来,我国法学的发展如同唐僧西天取经那样,历尽波折,备尝艰辛。其间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做了忠实记录,以留给后人评判。
性善还是性恶? 死刑应该被废止吗? 借刀杀人,刀当何罪? 社会能为公平正义付出多大代价? 经济学追求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效用较优配置,而法律追求如何实现公平正义。但是一个案件中,不同的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立场,那么立场不同,如何评价和取舍?哪一方的“公平正义”才更公平正义? 因此,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是:我们如何用经济学思维衡量公平正义? 在本书中,法律学者李志刚与知名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教授合作,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全面探讨法学问题。他们强调,公平正义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很难有确切的刻度。此时,对“效用”的比较和选择,可能是一把可供借鉴的尺子。 本书不仅澄清了普通人对经济学的误解,为法律人提供了可学、能用、好用的思维工具和论证工具,还以社会热点案例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