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放心购买】
    •   ( 0 条评论 )
    • 申文杰 /2017-01-01/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阐释,梳理和提炼了西方学者关于话语权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总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领导问题的基本思想,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阐述,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政治功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理论分析。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作者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客观分析了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有针对性地剖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 ¥165.22 ¥618.44 折扣:2.7折
    •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生平研究资料选编:任弼时思想生平研究资料【达额立减】
    •   ( 0 条评论 )
    • 史全伟编 /2013-03-01/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生平研究资料选编:任弼时思想生平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研究综述”:对30多年来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总括性概述。通过全面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力求反映出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的代表性成果、研究热点及重点、提出的主要观点,以及研究方面的不足、启示等。(二)“重要文献和研究文章”:在对大量有关任弼时思想和生平研究资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和研究文章若干篇。(三)“研究文章篇目索引”:以全面展示30多年研究成果为目的,对大量研究文章篇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形成以年份编排的目录索引。每部分所收内容截止到2011年底。

    • ¥156.32 ¥600.64 折扣:2.6折
    •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开电子发票】
    •   ( 0 条评论 )
    • 冯宏良 /2017-06-01/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社会政治稳定的研究视野》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制度与价值的二元维度考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价值与意义,并揭示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于社会政治稳定的内在机制。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的全新历史境遇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从信仰塑造、认同凝聚与掌握话语权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实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与作用,研究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社会基础构建问题。

    • ¥168.35 ¥624.7 折扣:2.7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辑【放心购买】
    •   ( 0 条评论 )
    • 王树荫 编 /2015-06-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49年10月至1976年10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极深刻极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这条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历程,既有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有挫折失误的曲折历程,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本书将全面阐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与经验教训,系统展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马克

    • ¥155.85 ¥599.7 折扣:2.6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辑【正版书籍】
    •   ( 0 条评论 )
    • 张雷声 /2015-06-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个专题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

    • ¥158.46 ¥604.92 折扣:2.6折
    • 马克思的十大理论创新【放心购买】
    •   ( 0 条评论 )
    • 张奎良 著 /2018-12-01/ 人民出版社
    • 理论创新是贯穿全部马克思学说生成的一条红线,马克思之所以是马克思,就在于他对前人的一切思想和理论都不盲目跟随,而是采取了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同时又依据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批判地吸取前人很好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阵地,既批判、继承,又大力创新,由此才开辟出马克思主义的新天地。反思和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没有反思和批判作为前提,就不会有理论上的创新。马克思在刚刚踏上哲学舞台的时候还是个相信观念意识创造世界的唯心主义者,但是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哲学信仰,为了解决是使自己苦恼的物质利益的疑问,他转向政治经济学,转向起来造黑格尔反的费尔巴哈,一下子成了费尔巴哈派。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仍不能使马克思满意,无论是他所强调的自然或人,由于他忽视实践,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

    • ¥163.45 ¥614.9 折扣:2.7折
    •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 第二辑顾海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
    •   ( 0 条评论 )
    • 顾海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04-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九卷本的“序卷”,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思想做出概述,阐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对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做出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依循和思想指导;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及主题做出概述,在20世纪的“历史范围”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过程特征及其理论视域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在20世纪的升华做出阐释。 同时,《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对外学者从不同视

    • ¥166 ¥615.36 折扣:2.7折
    • 国家治理【放心购买】
    •   ( 0 条评论 )
    • 王绍光 著 /2014-10-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国政治现实出发,以国际比较的视野,审视了新中国6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一脉相承的艰辛探索及其巨大成就,并通过严谨细致的研究阐释分析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式政道思维”,包括理想政治秩序,政体与政道等几章;中篇为“新中国的历史演进”;包括传统政道思维与当代治国理念,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论中国体制的学习模式与适应能力,大转型——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等四章;下篇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与政策”,包括公众决策参与机制,挑选决策者阶段的新趋向,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国家强制能力建设的轨迹与逻辑,走向预算国家,中国在保护社会方面

    • ¥151.66 ¥591.32 折扣:2.6折
    • 共产国际、联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售后无忧】
    •   ( 0 条评论 )
    • 王占仁 著 /2010-05-01/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借鉴的基础上,本书调整了整体研究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对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做全面准确的整体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看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细化研究。在整体研究思路指导下,立足于“面上系统全面、点上突破创新”。

    • ¥161.34 ¥610.68 折扣:2.6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基础、路径与方式研究【可开电子发票】
    •   ( 0 条评论 )
    • 朱哲 著 /2017-04-01/ 人民出版社
    •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全球化时代,其产业轴心、结构、内在张力、控制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全球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人类文明日益成为更加多元的共同体,各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纷纷登场,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对于正处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中国而言,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中的物质利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使得曾经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中国面临生存挑战和困境。因此,必须让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向大众出场并彰显其价值,实现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飞跃,从而超过其在中国的政治在场性,开辟通向中国所有领域的出场路径,获得大众广泛的心理认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追溯马克思主义初在中国出场的基础

    • ¥155.6 ¥599.2 折扣:2.6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