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把1913—1945年的美国对外关系视为解决(国家)身份困惑与追求(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作者王立新在兼顾这一时期重大国际事件和外交政策的同时,主要考察了美国在20世纪初期崛起为世界强国,如何思考和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如何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对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加以改造,并试图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建立一套国际新秩序。作者使用历史叙事、档案研究、跨学科的写作方法,从中国学者的现实关怀出发,提出了理解从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外政策的新角度,对新的国家身份和国际秩序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阐释这一时期美国对外关系的新框架。
为考察环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作者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在此过程中作者发现,虽然各国、各人关于权力平衡的视角和观点不尽相同,但一个共识是中国和印度是该地区新兴的力量。随着中印的崛起,各自均要保证“原材料通道的安全”。为验证此假说,作者借鉴了历史学和权力平衡理论的若干观点,并从现实地缘上考察了“阿曼--巴基斯坦--缅甸--印尼”对原材料运输线的意义,以及可能威胁海洋航线的要素,诸如海盗、种族冲突、或对马六甲海峡的恶意控制。
秘书长不是前进的领头雁,而是四面八方各种矛盾的总调度。 秘书长不是机关运转的发动机,而是领导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枢纽 秘书长参与政务,掌管事务,搞好服务,永远都是部门机关的大管家,参谋长是领导班子的轴心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精巧的构思对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40多年历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也对苏联对这些国家的干预、改革、执政党的重要大失误、人民群众的不满以及戈尔巴乔夫对促使这些国家向资本主义演变的作用进行了尖锐的分析。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是本书的特色,警世醒世、发聋振聩的本书的魅力。在东欧演变的意义上,读者能从书中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波兰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编著,衣俊卿主编的《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此书记叙了实证主义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资料翔实,观点深刻,夹叙夹议,对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总体风格以及对实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在每一部分都附加了他本人经过深刻反思后的评论性意见,最后,他得出了一个非常独特而发人深思的结论。
本书栩栩如生地重现了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描写奥斯曼帝国在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中东是地缘政治的关键,奥斯曼帝国得到德国金钱、武器和军事顾问的支持,向英法俄军队开战。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达米亚和加沙,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然而战局逆转。巴格达、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相继陷落。战后胜利者瓜分奥斯曼帝国,种下了现代阿拉伯世界永无止境的冲突根源。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讨论西欧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没有共性,也就没有特殊性。现在,多数人在谈论现代化时首先强调特殊性,否认现代化的基本层面,即共同性。可是西欧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最终方向首先表现出明显的共同特征,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地区的这一现象,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以后几章是地区或国家的个案研究,其中表达的是特殊性,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独特的路,表现为不同的模式。西欧模式应该不只书中提出的这几种,不过我们选择的是若干典型。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政经困境,在一片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平繁荣的西方主流话语海洋里,《起火的世界》一书拍打出的是不和谐也不平丹的涛声。本书作者——美国耶鲁华裔学者蔡爱眉教授披阅了亚、非、拉与前苏联东欧的大量实例,尖锐指出其中诸多国家盲目、仓促引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创痛,危险乃至惨剧。特别引人注目,也是本书高度关注的,是在这些国家的自由经济中迅速致室的少数族群,与仍处于贫困中但开始进入民主政治运作的多数族群间,存在几乎不可避免的剧烈冲突,而种族矛盾往往就成了点烯一场场社会火灾的直接火种。全球化的加速进程,更令这场场大火火上浇油。作者当然不是在反民主、反市场经济、反全球化,但她尖锐也痛切指出了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猛药良方,要正视各国各地独特的历史与现实,而先富起来
在本书中,奥兰·扬总结并发展了他早先对国际环境体制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体制理论当前发展及未来前景的综合画面,并把它作为思考讨论世界事务治理的一种方法。奥兰·扬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展开他的研究。一是强调体制是动态的,因而体制的建立也仅仅只是个开始,其后还有投入运转后的有效性问题,以及本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调整的问题。二是强调两类运用不同方法来研究国际制度的学者之间进行对话的重点性:一类是产生于经济和公共选择领域的集体行动理论,一类是和社会学及人类学相关的社会实践理论。在这样一个框架之下,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诸如制度任务、体制有效性、制度变迁以及不同体制间联系等方面许多精到的看法和分析。
《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是“苏联东欧形势研究组”历时两年多就战后苏联和东欧形势进行了详细而客观的分析与解读,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了苏联的内外方针与政策的调整与失误。改革的误区和危机的全面爆发,最终导致联盟的解体,苏共的消亡。从而引发的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
本书是对2021年度世界政治经济包括重要地区和大国的形势总结分析及对2022年度国际形势的预测。书中总报告对2021年全球形势做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2022年全球重大潜在风险,并对2022年趋势进行展望;分报告分别对亚太、中东、拉美、欧洲、非洲、俄罗斯中亚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2021年度的形势做了总结分析,并对2022年度的发展形势做出预测。
无
《东北亚研究论丛(七)》主要内容包括:1900-1909年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与东疆危机、唐绍仪任驻韩总商董、总领事之职时在朝活动考韩末改革自主性评述、美国亚太战略视野下的中国角色研究状况论析、1968年朝鲜半岛危机与美国对韩国的政策、渤海国地理研究综述、《三国史记·地理志》中百济、高句丽地名解读、东北亚形势变化与高句丽问题的发展趋势刍议等。
《德意志社会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本书讨论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这在西方社会也不仅是一个理论意义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本书从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发展逻辑、国家组织、经济生活等各个角度论述了德国当年建构社会主义以及面临的种种问题。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包括“经济时代”、“何谓社会主义”、“经济时代社会主义之迷误”、“何谓德意志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等。计有十八章,另有一篇“资本主义之将来”的演讲稿。本书对于我们理解西方社会主义的传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