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有关国家关系学科的导读性著作,内容涉及国家关系的界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流变、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国家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现实等,对国际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作了横观纵览似的扫描。
《国家智慧:新中国外交风云档案》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决策和实践,包括新中国外交的开局与突破,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博弈,与世界各国建交过程中的轶闻轶事及援外活动、突发外交事件的紧急处理等,配有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示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新中国及其他外交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国际交往中的风采,以及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智慧。
《冷战国际史研究》系列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探索、专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新书评介以及新近解密的中外档案选编等。书中所选文章、所论话题、所选编的档案都在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史学界对冷战史研究关注的课题,而这些内容也是读者感兴趣的。本书中所选外国学者的文章,可视为一种学术交流,为我国读者了解有关冷战国际史的研究情况不无裨益。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国际关系的转变问题。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由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确立的,因此现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在国际相互依存越来越加深,全球化日益发展,全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该体系的一些基本原则正在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去认识、把握这些挑战?当今的国际关系是否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未来的国际关系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日益困扰着国际关系的研究者、观察才和实践者。本书提出了威斯特伐利亚这样一个问题,并试图从1观念、理论与范式、2国际关系的现实、3国家的对外政策和行动,这样三个层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剖探讨。
《共产国际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史》拟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巩固为基础,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活动为主轴,通过对“三国四方”(美国、苏联、南京国民政府及中国共产党)活动的历史还原,旨在论证“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足点”这一命题的正确性。与此同时,希望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对解决海峡两岸统一问题的若干启示。
本书包括中苏同盟的形成、中苏关系的新发展、苏共20大与中苏裂痕产生、高层频繁交往的1957年、苏中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中苏关系的继续恶化、“压不了也压不倒”的中共、中苏关系的缓和与逆转、中苏两党关系的中断、中苏关系跌入谷底、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冷战后中俄关系的跨越式发展等内容,全景式地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与其的邻国苏联、俄罗斯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永远的摩根索》内容包括摩根索其人、国际政治学之父、摩根索权利理论解读、摩根索与对话者等五章。
对外援助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援助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或者作为援助者,或者作为受援者,或者兼事援助与受援,几乎所有的主权国家和重要的国际组织均涉及国际援助。作为经济治国方略的一种形式和实现国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外援助模糊了“高政治”和“低政治”的分界线,进入了国际关系学界的视野,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题域。援助的动机和实质问题是对外援助的国际关系理论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了两种相互竞争的解释模式,即“援助国利益”模式和“受援国需求”模式。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假定,即由于总体权力的差距,在援助问题领域,援助国居于主导地位,而受援国居于被动地位。但是这种观点常常与对外援助的内在逻辑和援助的实践相抵触。就援助中的利益关系而言,援助毕竟不同于
在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学所独具的全球整体视角和源自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在解释全球化造就的区域化、一体化趋势方面具有其他国际关系理论难以比拟的优势。作为经典陆权论的代表,布热津斯基提出应对全球化对美国霸权造成冲击的有效之道是构建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共同体”,这不仅可以减轻美国维护霸权的成本,而且可以阻遏欧亚大陆新兴大国的挑战。本书的主旨即是探讨布热津斯的地缘政治战略思想。
《中美关系史纲(1784-2010)》作为高等院校世界史专业的主干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宏观历史视角,阐述18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利用中美两国丰富的历史文献,综合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和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分别从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及1979年两国建交四个阶段,系统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对影响两国、亚太及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评述,从而全方位地勾勒出中美关系发展的全貌。全书观点明确,资料丰富,对于广大历史专业学生学好中美关系史将有所帮助。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文官因为安全原因不便开展公共外交,其国防部和军队承担了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本书将“军事”和“公共外交”联系起来,解析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并结合“温和的之声”、“指挥官应急反应项目”和“妇女接触小组”等项目阐释了该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以及所暴露的缺陷,并归纳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启示,以期对了解军事公共外交的一般性规律和运行过程提供借鉴。
在民国建立至1949年之前,顾维钧在外交上、法律实务上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是民国建立直至1949年之前的一座丰碑。当代是昨天的继续。在今天,尽管和平是主流,但是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世间,消除战争,寻求和平,是政治家、外交家乃至芸芸众生的良好诉愿。该书截取顾维钧外交生涯中参加国联李顿调查团的重要经历为全书骨干,上溯顾维钧初涉外交和参加“巴黎和会”,下及“七七事变”后中国战时外交政策的转变,想以此探索政治与外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意义,行文中穿插一些外交细节、外交花絮。与此同时,阐明顾维钧的外交理念及外交策略,对顾维钧在外交中的作用作了客观的分析。
很多人都说,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像是一门“显学”。其实,这门学科在社会科学的大家庭里,只能算是一个小兄弟,不管是从形成的时间长度算,还是就学术的成熟程度而言。1963年以后,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指示精神,以中共中央联络部下属的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建立以及北京、人民、复旦等高校的国际政治系的出现为标志,国际问题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堂皇入室”,国际关系学在中国正式建制,从前那种零星分散、缺乏预算和统一规划的状态终告结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从“前史”阶段迈入了“正史”时期。虽然由于“文革”和众所周知的其他原因,国际关系学科的建设起起落落,相当曲折,但中国总归有了自己的国际研究队伍,直至发展成今天看上去比较壮观的景象。《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就是一本专门讲授上述历史的著作,是
《高校社科文库:战后日本政治思潮与中日关系(J)》主要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截至2012年的日本政治思潮演变,特别是对冷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及其对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本书不是简单描述日本政治思潮的某些表象,而是努力探讨二战后以来日本政治思潮演变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从日本内政与外交相关性的角度揭示日本政治思潮与对华决策之间的内在联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大约500年前,人类次环行地球花了整整三年时间;100多年前,“八十天环游地球”还只是科幻作家的想象。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完全能够在一天之内绕行地球,更可以在瞬息间与世界任何地方通讯联系。在这个缩小了的“地球村”里,国际关系在人类生活中变得须臾不可分离,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福祉和前途。与此同时,自本世纪初才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独立学科领域的国际关系研究,也变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在新世界的黎明来临之际,由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关系评论》与读者见面了。它的宗旨是提供一个与同行和读者交流的学术园地,为促进我国国际关系研究学术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中美关系史纲(1784-2010)》作为高等院校世界史专业的主干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宏观历史视角,阐述18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利用中美两国丰富的历史文献,综合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和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分别从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及1979年两国建交四个阶段,系统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对影响两国、亚太及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评述,从而全方位地勾勒出中美关系发展的全貌。全书观点明确,资料丰富,对于广大历史专业学生学好中美关系史将有所帮助。
本书是一位中国学者在最近十余年倾力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作用的结晶。文化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世所公认的前沿课题,作者的成果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在这个领域内开拓创新,填补空白的努力。全书深入地探讨了大量理论问题,如全球化所造成的世界文化趋势,国际集体共识与国际合作,文化理解、误解和有意曲解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化与国际制度的相互关系,价值观与区域文化认同,发展中国家如何看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等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结合中国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实际,做了前瞻性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重审中国的国家利益、价值取向、软实力建设等议题,提出了一家之言。本书对政府官员和专业研究人员富有启示,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常备参考书,也可供社会上所有对此问题有兴趣的人士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