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中国政治史》 是钱亦石先生的经典之作,全书以横亘古今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唐朝的政治发展史。透彻分析了中国在无政治制度时期、氏族政治制度时期、封建政治制度时期等不同阶段社会的政治现象,特别是封建社会(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笔触流畅、生动又不失幽默,思辨冷冽、一针见血又丝丝入扣,填补了中国政治史理论研究的空白。 《中国外交史》 本书凝练了 红色教育家 钱亦石先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思考。充分展现了从晚清到民国以来的外交实况,分析了其趋势特征、成因和实际影响;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各个阶段为线索,从宏观理论和具体事例两方面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得失。
《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是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中国对外关系教研室教师集体编著的一部有关中国外交的精品力作。它继承了原来我院多次改编并已使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当代外交史》,但篇幅减少近一半,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该书将六十余年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分为十六个专题进行叙述。全书介绍了新中国历史上重大外交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不同时期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思想,以便学生能够熟悉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
当我们直面中日两国彼此的认知差异时,会发现日本恰恰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他者”眼光。从政治思想、学术研究、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了解日本如何理解中国、了解日本的政治理念、了解当代日本人对世界的想象,有利于中国有效地重塑“日本认识”,从而优化与日本的交往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思考东亚世界秩序的未来。
21 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缘政治竞赛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这种竞争,源于双方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未来世界格局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在地缘政治竞赛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进行了清晰和客观的评估。中美双方应该消除误解,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并依此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了制定这种战略,有十大问题需要讨论并回答。比如当美国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时,它需要做出哪些战略改变?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等等。 作为杰出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马凯硕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分析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时,既摆脱了西方学者的傲慢与偏见,又谙熟东方传统文化,这种冷静、理性、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社会里,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非常活跃、积极,它以富有特色的外交战略及外交实践,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小国外交类型,成为小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超常影响力的典范之一。 本书在辨析新加坡外交背景的基础上,点面结合,以新加坡的两个外交重要领域——安全和经济为点,以地区和全球这两个外交辐射范围为面,通过对新加坡在安全、经济、地区和全球政治等不同层面实施的外交策略、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的研究,提示其积极的实用主义外交特点,并总结其成败得失,探讨全球化历程中小国外交的特殊性。从而以一个新的视角揭示新加坡成功之路,探究新加坡如何应对冷战及全球化等各种变幻的国际事务,通过积极的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从中寻找后发国家实现内政外交互动的启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社会里,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非常活跃、积极,它以富有特色的外交战略及外交实践,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小国外交类型,成为小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超常影响力的典范之一。 本书在辨析新加坡外交背景的基础上,点面结合,以新加坡的两个外交重要领域——安全和经济为点,以地区和全球这两个外交辐射范围为面,通过对新加坡在安全、经济、地区和全球政治等不同层面实施的外交策略、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的研究,提示其积极的实用主义外交特点,并总结其成败得失,探讨全球化历程中小国外交的特殊性。从而以一个新的视角揭示新加坡成功之路,探究新加坡如何应对冷战及全球化等各种变幻的国际事务,通过积极的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从中寻找后发国家实现内政外交互动的启示。
“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几年推出的大型系列图书,它们由一系列研究报告组成,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对每一年度有关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该系列图书的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为主,均为研究机构的专家,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体现和反映了对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和未来水平的理解和认识,具有不容置疑的性。 同时,每册图书均附有数据库光盘(SSDB),该光盘既是电子书,又是数据库,安装后可通过电脑阅览,输入任意字词,均可快速查询检索,阅读、研究更为方便快捷。
本书是2009年5月份举办的“上海论坛”政治分会场的精华,是由10篇来自海内外的知名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的精彩论文的汇编而成的。 全书集中讨论了全球经济危机对亚洲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关系(如中美、中国-巴西、中日以及中国与世界等)的影响、全球经济危机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进行重新思考。该书是诸多知名学者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见解深刻而独到,非常值得相关学者和学生一读。
国际关系学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到了反思其主体性的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必须集中在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上,而非局限于其名目繁多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层面,思考为什么西方国际关系学界以争论代替革命,各流派都在盲人摸象,存在严重的研究失真等基本问题。本书主要介绍了国际关系的二律背反、国际关系理论的生命力假说、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性、建构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等内容。
本书是由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推出的《战略与探索》第三辑。作者均为军、地有声望的研究国际战略、马列主义的专家和学者。本辑从政治、经济、战略等方面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美国“重返亚太”作为近期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等问题,组织知名专家撰写文章,以期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构建、软实力战略的发展、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探索提出有益的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协调》给出更为具体的个案研究,针对土耳其入盟和欧盟的文化政策,探讨在欧盟扩大进程和欧盟演化进程中,文化认同、文化差异、文化认知、文化产业、文化政策等等因素的表现和操作,对深层次了解和认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