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从理论视角考察国际冲突起源问题,重点考察国家之间大规模有组织暴力的起源,探究在何种条件下,国家之间存在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书中作者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从个体、国家、国际体系和跨层次等出发,考察分布在不同层次上的因素如何导致了国际冲突的发生。
本书的目的是为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主流建构主义图谱。所以,我们分析了奥努弗、克拉托赫维尔、温特、鲁杰、卡赞斯坦和江忆恩。所谓主流,是指承认社会理论可以解释社会事实和理解社会意义的理论,是以“立”为主的理论。他们提出和发展之这些理论,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际关系的世界,理解世界政治的意义。如果使用鲁杰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新古典建筑主义和自然建构主义。同时,对于这些理论,不少国际关系的研究人员,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并没有基本的、系统的了解。 批判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主流建构主义也在许多重要方面借鉴了批判理论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思想。像阿什利、德里安第人的论述,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论,建构主义的
同盟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的重要现象和国家重要的外交行为,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学者对同盟的定义、类型、功能、形成、内聚力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者们主要把研究焦点放在了同盟形成问题之上,有关同盟解体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本书即聚焦于研究在共同威胁存在情况下,不对称防御性同盟中的弱国为什么会选择退出同盟,从而导致同盟解体。本书提出了一个同盟解体的双变量理性解释框架,即同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出同盟内部的战略分歧大小决定了同盟成本的高低,而弱国的自助能力强弱决定了其同盟收益的多少。 为了验证本书所构建理论的因果机制,本书首先进行了仔细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中苏同盟从建立到分歧继而分裂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中苏同盟进行案例内求异比较,证明了本书所构建的同盟
本书对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作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在学术和历史的大视角下,对国际关系的各种主要理论范式作了全面的介绍,对国际关系学的各个领域进行逐一剖析。每一章的最后带有相关书目。 本书为第三版修订增补本,对前一个版本中所有分析文章以及参考书目在都进行了更新,并在新增的第四部分,对国际关系领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21世纪初国际风云变化对国际关系学理论带来的挑战作出了分析。
本书分为朝鲜战争研究述评与档案信息、朝鲜战争及停战谈判研究、朝鲜战争情报评估研究、美国与朝鲜关系研究、美国与日本关系研究、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政策研究以及其他双边关系研究七个部分。作者利用近年来的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对朝鲜战争的起源、中国出兵朝鲜、停战谈判、战俘遣返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朝鲜战争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评述。除对朝鲜战争相关议题的研究之外,作者亦对冷战期间美日、日中、日澳间的贸易往来和双边关系进行了探讨。
本书精选了我国国际关系学界自1987年至2017年三十年间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文章,反映了三十年来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不同侧面。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外部世界可谓深度交融。国际制度对我国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直接。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制度设计的进程,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国际制度是怎样设计出来的?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朱杰进编著的《国际制度设计--理论模式与案例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借鉴当前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研究的一些成果,分别从理性主义和规范主义的视角对国际制度设计的命题展开分析,并尝试将这些视角进行融合。然后考察了联合国(UN)、二十国集团(G20)、国际刑事法院(Icc)这三个国际制度设计的具体案例,从经验上对前面的理论做出验证。《国际制度设计--理论模式与案例分析》探讨国际制度
《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当前的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展望了中国崛起、发展中的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趋向。该书以探讨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传统、理论、哲学、文化、观念、舆论的根源为基础,全面论述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及当前的战略方针,中国对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和政策,中国的多边外交,以及在反恐、军控和裁军、非传统安全等国际问题上的立场。
《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回首20世纪,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中苏关系无疑是最重要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双边关系之一。虽然21世纪已进入所谓“后冷战”时期,但当前中俄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冷战”与“后冷战”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无不向历史学家提出这一要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有鉴于此,为了“着重反映近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整体动向”,2009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在上海召开了题为“冷战与中苏关系:外交、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匈牙利、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家的4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30位学者提交了自己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分9个单元进行了主题发言。本文集就是在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分为上、中两卷(下卷作者未刊),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外交家蒋廷黻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辑了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外交资料。据蒋廷黻的看法,这段时期中国的外交“尚保存相当的自主”,应当注重中国方面的资料,因此所录均为中国文献。作为一部资料汇录,《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广泛取材,以“择其信、择其要、择其新”为原则,几乎辑录了当时所有能够获得的文献,收文件近两千件。《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是以西方现代史学体例编纂的我国本“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对中国近代外交史这一分支科学的建立,有着筚路蓝缕开创基业之功,为日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为国际关系学经典名著,建构主义国际关系流派代表作之一。在《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中,16位重要学者将社会学与安全研究进行了创新性的融合,从规范、认同的角度出发集中分析了世界政治中的安全议题,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评析和发展,成为后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