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定位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教材。系统阐发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方针原则;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途径方法和载体,深入阐发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等内容。 作为一本基础教材,全书突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史论结合,内容完整。全书系统、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重要思想和我们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要求,力求完整、准确地概括和阐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容。第二,体系谨严,结构合理。全书贯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独特的体例风格
金一南,1952年出生,1972年入伍,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现为解放军报特约撰稿人,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中国军事统筹学会战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高层大讲堂?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大议题》围绕十八届中央政治局30次集体学习展开,共分三十讲,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书中精选党内高层及专家学者与集体学习主题有关的文章精华,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解读集体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并设置了课题综述、主讲人观点、延伸阅读、答疑解惑和知识链接五大模块,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高层大讲堂?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大议题》对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用党的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此后中国便进入大规模变革的历史时代。
本书集中研究和考察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苏联等世界主要大国崛起中的军政关系演变历史过程,不断揭示和客观认识国家兴衰与军政关系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特点和规律,认真汲取大国崛起中军政关系结构安排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通过走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目标,从而为人类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自己应有的伟大贡献。
从体例安排上,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编,共十四章。总论共八章,主要阐述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原理,对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概述,我们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方法和载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分论共六章,主要针对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做好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特殊要求,包括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本书具有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的特点,既阐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又反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成果和要求等特点。本书结构严谨,编排逻辑清晰,表述通俗易懂。可以作为高
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的主要策略。1937年在北平粉墨登场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来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是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在关内扶植建立的伪政权。华北伪政权在协助日军巩固殖民统治秩序和扩大侵略等方面曾起过极为恶劣的作用。本书以华北伪政权的兴亡为主线,对该伪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进行了比较系统地阐述,勾勒出该伪政权的演变情况,剖析了其汉奸理论的性,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材料和新事证,进一步揭示了日本殖民统治的欺骗性和暴虐性。
在中国历史上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此后中国便进入大规模变革的历史时代。
《奇门精粹-奇门遁甲典籍大全》讲述了:奇门遁甲为三式之一,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古为兵家的必修之课。相传古代军事家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澡等皆善此术,但民间流传甚少。此术博大精深,不仅可应用于军事、政治方面,还可以用于经济管理、市场预测等方面。当前,国内外对此术的研究和应用颇为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奇门精粹》内容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的《遁甲演义》、《古今图书集成》所收的《奇门遁甲大全》和《日家奇门》以及难得一见的《奇门遁甲元灵经》等文献,几乎囊括了所有关于奇门遁甲的最重要的典籍,既司以满足研究者的使用,更值得爱好者收藏传世。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统政治优势,但今天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年代,它给人们留下了亲切的面孔和难以割舍的情怀;陌生的是,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逐步转型的今天,这个传统优势似乎悄然地离我们渐行渐远。从人们对日益杂乱的精神家园守望的无助和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漠视,更多的人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必须艰难启程了。 当作者真正思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才能走向现代性,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触及了一个至为复杂的领域,这不仅是多学科的研究焦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尚未占领的高地。直到再深入下去才发现确有“读天下书未遍而信口雌黄”之嫌,由此感到惴惴不安。这正应验了布莱克进行现代化研究的感触,“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