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继《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之后,第三部关于“超稳定结构”学说的著作。 本书延续前两本著作的方法理论,继续从中国是一个超稳定结构假说出发,讨论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演化机制。通过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与近代西方文明扩张这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冲击,探讨中国文化融合消化外来文化所具有的共同模式,并进而揭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解决“儒学何以是人学”的问题,对比西方哲学情、理二分的传统及其视情感为经验的、私人的、实然的等等看法,认为儒家重视情感的共通性、普遍性,并与理性实现了统一,充分显示了儒家哲学的独特贡献。
《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
本书内容介绍:自上个世纪后期以来,有关先验论证的论争在国际哲学界逐渐形成一个热点,吸引了许多哲学家的参与。本书通过康德、斯特劳森、普特南等哲学家对先验论证这一哲学论证形式的研究,从前提、结论和它们之间所采取的路线,来对先验论证进行归类,辩明这一论证在知识论与逻辑上的根据,阐明它对于非经验知识的论证的意义。
本书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统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等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方法,在对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实现途径等进行广泛调查、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以认同为联结点和纽带,厘清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机制机理,梳理古今中外成功、失败意识形态认同的经验教训,探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以及淡漠化、边缘化、失语化、教条化、歪曲化而被消解的原因,进而提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及途径方法,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国外萨满教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大量的成果,形成了诸多学派。本书以当代国外萨满教学者的作品为主,涉及萨满体验及萨满生理、心理问题等前沿问题研究,萨满教基本理论问题,国外学者对中国萨满教的研究等。
本书是作者的前提批判哲学理论的代表作。作者从剖析理论思维的前提出发,分别考察了辩证法对形式逻辑、常识、科学和哲学的前提批判,并以辩证法的批判本质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论述了本体论追究的辩证法、认识论反省的辩证法、逻辑学反思的辩证法、实践论批判的辩证法以及文化批判的辩证法,从而系统地提出了一种探索辩证法理论的新思路。本书提出: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在于它是对理论思维前提的自觉反思;辩证法的历史发展,是在更深层次上探索理论思维前提的内在矛盾;辩证法的社会功能,在于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批判的空间。本书对于如何在哲学研究、科学发现、艺术创新和日常生活中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具有独到的启示作用。
本书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诠释学研究”栏目论文选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诠释学研究”栏目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开办于1996年5月,持续刊发20多期近百篇诠释学专题文章,其作者既包括德国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哈贝马斯、舒尔茨,也包括海内外著名诠释学研究专家帕尔默、成中英、林安梧、潘德荣、张祥龙、郑湧、张汝伦等人,所刊论文不少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要介绍,海内外学术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本书分为五个板块:(一)“经典之声”选辑了西方诠释学家的原创论文。(二)“历史追踪”选辑了探究西方诠释学发展历史的文章。(三)“理论探赜与应用”选辑了对哲学诠释学做理论探赜以及应用诠释学理论探究相关学科领域问题的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宝典,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面对灏翰飘缈的星河,神妙奇特的生命,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类自身的自由与宿命,人们有无尽的暇思,古今中外都有无数的探索者在这些问题面前孜孜以求。本体论所思考的问题,就是那些无法被科学“证明”或“证伪”的“大”问题。本书旨在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本体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本书分为古代本体论批判、近代本体论批判和现代本体论批判三篇,共12章。从哲学思维发展的脉络分析本体论,是本书一大特点。
《现象学视域的下的视觉中心主义》主要以现象学方法探讨视觉中心主义问题史,包括四部分十二章。《现象学视域的下的视觉中心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现象学的意识直观描述和哲学史概念分析研究结合起来,把历史阶段分析和问题分析结合,既适合于专业学者,也适合于一般普通读者。对于视觉意识的深层描述对建筑、影视、美术等具体操作技术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自我与唯我论问题是前期维特根斯坦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也是解开其形而上学思想扭结的钥匙。本书从前期维特根斯坦对自我独特哲学理解出发,集中地论述了他的自我观,以此深入地剖析了他在前期逻辑哲学笔记以及《逻辑哲学论》中对于唯我论的特殊处理的根据和缘由,分析了其中的逻辑和语义根据,以及他的唯我论思想与其整体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对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自我和唯我论思想作出相应的评价。
《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主要探讨了当代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研究的互补,具体涉及:现象学在认知科学非表征主义纲领产生的作用;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海德格尔与当代计算机系统设计;具身人工智能与现象学的关系;内时间意识的认知科学研究;当代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发展;新现象学与认知科学;东方传统中的第壹人称训练——太极拳与弹定;意识研究第三种进路:唯识学,由唯识学看胡塞尔的自我中心主义。
本书作者提出人总是从人出发去认识世界的,构成人的本质的实践性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因此,由实践分化活动所形成的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矛盾关系,才是哲学世界观理论所要认识和说明的基本内容;而构成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关系之本质内容的主观与客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就成为哲学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从这种基本理解出发,作者认为哲学理论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人本学的发展,表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质由直观认识阶段到反思认识阶段再到自觉认识阶段的三种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即“存在论”、“意识论”和“人本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观点,意味着人类从此掌握了用以观察世界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对存在观点、意识观点、人本观点的否定,又是它们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和提
本书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中引出真正的问题,然后反观已有的发展理论和实践,并清算其合法性前提,进而上升到哲学预设的层面,重构其形而上学基础,以期建立合理的发展观;考察现代性及其所固有的前设同特定的历史一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发生分裂、冲突乃至陷入敌对关系的危机之源;其中比较集中地讨论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及其难题、全球化进程与全球性问题等一系列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深刻反省人类未来命运具有某种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