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继《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之后,第三部关于“超稳定结构”学说的著作。 本书延续前两本著作的方法理论,继续从中国是一个超稳定结构假说出发,讨论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演化机制。通过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与近代西方文明扩张这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冲击,探讨中国文化融合消化外来文化所具有的共同模式,并进而揭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篇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 详细介绍了他传奇的一生。中篇选取二百我条王阳明箴言。下篇《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
简易、变易、不易的终极法则,道家、儒家、纵横家尊奉的宝典,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国文化的巅峰,古人的不传之秘,当代人的枕边书。
《天道与人道 中国哲学寻道之旅:哲学通识读本》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作品的通识课读本,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为纬、以各时代主要哲学家哲学思想为经,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行了较具体、较通俗、较系统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清楚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思想内容及特点。
《论语》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 也有其弟子们的对话。全书共二十篇。本书除《论语》原文之外, 包括题解、注释、译文、名家品评、精读论语等五个部分。
国外萨满教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大量的成果,形成了诸多学派。本书以当代国外萨满教学者的作品为主,涉及萨满体验及萨满生理、心理问题等前沿问题研究,萨满教基本理论问题,国外学者对中国萨满教的研究等。
本书是作者的前提批判哲学理论的代表作。作者从剖析理论思维的前提出发,分别考察了辩证法对形式逻辑、常识、科学和哲学的前提批判,并以辩证法的批判本质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论述了本体论追究的辩证法、认识论反省的辩证法、逻辑学反思的辩证法、实践论批判的辩证法以及文化批判的辩证法,从而系统地提出了一种探索辩证法理论的新思路。本书提出: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在于它是对理论思维前提的自觉反思;辩证法的历史发展,是在更深层次上探索理论思维前提的内在矛盾;辩证法的社会功能,在于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批判的空间。本书对于如何在哲学研究、科学发现、艺术创新和日常生活中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具有独到的启示作用。
《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 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 主要讲述有关谋略的理论。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
万书辉先生的专著《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是他在最近几年里潜心研究齐泽克的力作。这是目前中国大陆部全面系统研究齐泽克学术思想的专著。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专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开创性,还在于它在大量占有英文文献资料和汉语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到了一个独特而有效的研究齐泽克的切入点: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他试图从一个中国学术界、乃至西方学术界尚未有太多关注的角度,去对极为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齐泽克的学术思想进行汉语语境中的解读。
对怀疑主义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康德把怀疑主义问题的未决看作“哲学的耻辱”,奎因则指出:“休谟的困境就是人类的困境”。既然是耻辱,则不能不设法消除;既然是困境,则不能不设法解决。学术界对古代和近代怀疑主义虽有较深入、较全面的研究,但对当代怀疑主义则鲜有人问津,从论证方式上对怀疑主义进行批判的研究更为罕见。国外学术界对怀疑主义虽有艰深的研究,却比较杂乱。鉴于怀疑主义问题的重要性、怀疑主义难题解答的必要性、目前研究的相对缺失以及国外研究的非系统性,本书拟从怀疑主义的论证方式人手,在介评当代解答怀疑主义难题的主要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代英美知识论的研究成果的改进,对知识与语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理解。全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 部分,概观怀疑主义。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定后,将怀疑
《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主要探讨了当代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研究的互补,具体涉及:现象学在认知科学非表征主义纲领产生的作用;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海德格尔与当代计算机系统设计;具身人工智能与现象学的关系;内时间意识的认知科学研究;当代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发展;新现象学与认知科学;东方传统中的第壹人称训练——太极拳与弹定;意识研究第三种进路:唯识学,由唯识学看胡塞尔的自我中心主义。
本书作者提出人总是从人出发去认识世界的,构成人的本质的实践性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因此,由实践分化活动所形成的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矛盾关系,才是哲学世界观理论所要认识和说明的基本内容;而构成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关系之本质内容的主观与客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就成为哲学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从这种基本理解出发,作者认为哲学理论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人本学的发展,表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质由直观认识阶段到反思认识阶段再到自觉认识阶段的三种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即“存在论”、“意识论”和“人本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观点,意味着人类从此掌握了用以观察世界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对存在观点、意识观点、人本观点的否定,又是它们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和提
本书是一本研究生命的哲学的学术专著,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提示生命的定义和本质,寻找非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的统一性,提出全新的广义进行理论。??本书对于生命科学论坛一些长辩不衰的话题(如生命的起源、纳米机器人、超级人工智能、广义进化等)都有很好的阐释。全书共分三篇,篇论述生命哲学的系统沧基础,以正反馈为核心提出一系列新观点。第二篇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对生命进行准确定义。揭示生命的本质、并分析非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的统一性,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第三篇研究广义进化和人工智能,提出广义繁殖、广义生长发育、广义变异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理解文化和文明,探讨未来进化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意义和威胁。
《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
本书内容介绍:自上个世纪后期以来,有关先验论证的论争在国际哲学界逐渐形成一个热点,吸引了许多哲学家的参与。本书通过康德、斯特劳森、普特南等哲学家对先验论证这一哲学论证形式的研究,从前提、结论和它们之间所采取的路线,来对先验论证进行归类,辩明这一论证在知识论与逻辑上的根据,阐明它对于非经验知识的论证的意义。
在当代哲学批评普遍、连续、永恒的主体性,而关注当下、个别、断裂、多变的自我主体性,在马克思批判内在的自我主体和伸张以劳动为新奠基的社会性专题之间,主体性何去何从?主体还能为什么奠基?为真理、秩序、历史、发展,还是只为伸张个性的自我?认识论意义和实践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有何区别?主体真能自足自立吗?当马克思强调个我主体的内在奥秘是某种社会性时,这种社会性是主体的支撑还是消解?主体性与社会性能协调一致、获得统一吗?苏格拉底的死预示着哲学主体性只能退回自身内在,还是近代启蒙重新致力于对大众社会的改造,指望所有人都能成为主体,从而使得再回到苏格拉底之路又重明?循着这些问题,本书从近代主体诞生时就着的四对矛盾冲突出发,着重于以前我们并不重视的马克思与德国早期浪漫派及施蒂纳的相互关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