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保罗·奥苏贝尔著的《意义学习新论:获得与保持知识的认知观》是奥苏贝尔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或者同化理论流行了30多年以后,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写成的,其时他已经80岁高龄。本书可以看成是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奥苏贝尔很新的研究成果。我国改革开放后,奥苏贝尔的理论一直广受传播,对我们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理论参照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我们不揣浅薄,决定翻译本书。不要觉得这同教学设计理论相距很远,不要觉得一线的教师会难以领会深奥的理论。奥苏贝尔在本书中再次鲜明地提出“知识理应是有意义的”“意义学习是主动学习”“意义学习大部分是接受学习”……这样一些十分重要且宝贵的观点经过了岁月积淀,经历了实证研究检验,应该让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领域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
人道主义意义上说的人是否在以窘迫的方式变成非人? × 人之“本”是否就在于人身上住着非人? 这里汇集的“漫谈”没有宣言或者专论的功能和价值,如利奥塔所言,它们都是一些应邀写的文章,大多数是针对非专业的读者,其余的则是私下的交流。在书里的一系列广泛讨论中,利奥塔研究了康德、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德里达的哲学,并着眼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如塞尚、德彪西和布列兹——的作品。他还探讨了时间与记忆、崇高与先锋派,以及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在这些讨论中,他着重思考了现代性、进步与人之间密切但疑窦丛生的联系,以及向后现代性的过渡。利奥塔声称,文学、哲学和艺术的任务就是见证并解释这一艰难的过渡。
本书以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角度,在准确、清晰、系统的阐述了事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涵义的前提下,对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做出了详细的指导,并用大量生动的实例向读者展示了事理学方法和理论的无限魅力,即着重从实用化的角度,对事理学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本书从实例出发,总结了换位思维、换轨思维、超脱思维、增值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的应用,可以说是展现给读者一副思维方法的大观。
《美学与诗学:诠释学的实施》是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探讨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一本文集,包括了作者最初的一批关于文学的随笔和文论。 在《美学与诗学:诠释学的实施》中,作者的立场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而非一个文学评论家或研究者,与一部文学作品展开对话,通过诠释学的实施,文学能够成为引人深思的交谈伙伴;在这种对话中,不是把文学作为一个对象进行主题研究,而是遵循诠释学的法则参与到文学作品中去。
实际上,超越意识涉及的是一个“人是什么”的根本问题。中国人历来把人与动物的区别规定为两者所受到的限制不同,动物受本能欲望的限制,人则受礼义廉耻的限制(儒家),否则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道家)。《超越意识》却指出:“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命存在只是纯粹的‘自然而然’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却不仅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且是‘超越自然’的存在。这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超越性’”,“人的生活是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异想天开’、‘离经叛道’、‘无中生有’、‘改天换地’的过程”,而这就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含义。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但为什么缺少“发展”?有人甚至以为我们只要有“历史”足矣,不需要发展。但其实,没有发展的历史是伪历史,必将被真正的历史所吞没,真正的历史不是单纯的时间延续,而
在思想的领域以及诸多人文社会科学中,许多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仍然是在歧异中,如宗教、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神秘主义、历史主义、二元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该书作为一本哲学著作,将上述诸多思想和概念放在自然和社会历史的演变中,用一个整体的模式来解释它们的歧异和变迁,并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提出新的解释。同时,本书也可以看成是一本知识社会学著作,马克斯.舍勒曾说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解释哲学史的思想史,将是一项卓有成效的事业。本书以人的社会性生存为基础,为各种概念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使对它们的认识和辨别成为可能,并将各种思想在这个基础上统一起来。该书在基本的方法上,将东方的泛神论神秘主义与西方的思想结合起来,相信历史上的各种思想皆是变化着的整体的一部分,思想的变化如同宇宙万物的生存以及文化
“人应该如何生活?”阅读柏拉图、康德、席勒、尼呆、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等大师的作品便会发现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指向了一个关键词——“游戏”,尽管哲学家们走出洞穴的路径不同,因此他们的“游戏”看起来也大不相同,甚至互相“拆解”。柏拉图把城邦生活看做是一场游戏,是神为这个游戏制定了法则,为城邦生活的正义奠定了根基。康德和席勒则把“游戏”拉回到主体之上,它只不过是审美的另一种称谓。尼采试图解构柏拉图——基督教的思考路径,他要将生命从过于沉重而又散发着腐败气味的道德说教中解救出来,将生命还原为清白无辜的游戏。海德格尔以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名义(实则构建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新神话),向世人展演了“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伽达默尔为了克服近代思想的那种封闭的“主体性”而鼓吹“理解
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学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缄默知识。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隐隐约约地知道我们确实拥有缄默知识。
本书通过对火的分析,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本书是《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中的一种,对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存在论和佛教中的唯识宗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具体阐述了语言与自我、名言与物器、境与相等问题、并详尽地分析了唯识宗的主要理论:“阿赖耶识”、“种子说”、“四分说”等。是一本全面、深入了解佛教理论、用现代哲学对之进行诠释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100字以上):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基础,由周易衍生出术数文化,大六壬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为三式之一,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本书即从文化渊源、基础知识、六壬将神、四课三传、神煞浅论、起课详谈、壬学壬课、判断要点、典籍选读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大六壬这一文化形式,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和探讨。
《实践哲学:传统与超越》主要内容包括实践哲学的传统及其现代视野、M.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实践哲学、H.G.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实践哲学。
《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针对外哲学界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对置起来,将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实践对置起来的做法,针对“主体死亡论”,在中西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对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作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考察,强调和阐释了现实的和历史的人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强调和阐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结构性、历时性和生成性,强调和阐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未来之维”的“自由个性”和“真实集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生存论意义。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桑塔亚纳自然主义哲学的扛鼎之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成熟时期的思想精髓。书中指出:动物信仰作为一种期待和懵懂要早于直觉;直觉借给它某种东西进行设定。如果我们拒绝服从动物信仰的桎梏,那么在纯粹直觉中我们将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证明。的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并不矛盾;承认没有任何给定的东西与相信未给定的东西也不矛盾。对事实的认识只是一种图像性的,不足为凭,而且一直到最后都受制于和动物信仰以及生命本身密不可分的不确定性。精心构造的、持续性的逻辑论证是比动物信仰和自然科学更原始、更像梦的直观游戏。理性仅仅是动物信仰的一种形式,在逻辑上完全是不可理解的。
今年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3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场大讨论,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对重大历史关头实现伟大转折,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今天,我们纪念这场大讨论,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