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第尔斯(Hermann Diels,1848 1922)出版《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后经过修订增补,在其生前于1906年、1912年、1922年出版第二、三、四版。其学生克兰茨(Walther Kranz,1884 1960)在1934年、1952年分别出版了第五版和第六版,以后各版都是对第六版的重印。本次影印的是1964年重印本。 原书共三册,、二册是文本,第三册是索引;本次只影印、二册,并将这两册合刊。全书共收录了90位哲学家的古典文献,体例分三部分:A部分是历史上对哲学家生平和学说的言论汇编;B部分是哲学家的残篇,该部分都翻译成了德文;C部分是拟作或伪作。
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继《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之后,第三部关于“超稳定结构”学说的著作。 本书延续前两本著作的方法理论,继续从中国是一个超稳定结构假说出发,讨论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演化机制。通过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与近代西方文明扩张这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冲击,探讨中国文化融合消化外来文化所具有的共同模式,并进而揭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人工智能哲学是伴随现代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个哲学分支。本书收集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学者的15篇代表性论文,这些论文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哲学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论文总结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近年来该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人工智能中的重要课题。在这些划时代的著作中,包括有:现代计算机理论之父A·M·图灵的“计算机与智能”;美国哲学家J·R·塞尔的“心灵、大脑与程序” ;G·E·欣顿等人的“分布式表述”,以及本书编者、英国人工智能学者M·A·博登的“逃出中文屋”。
芬伯格借鉴了赫伯特·马尔库塞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社会批判传统,该传统承认工具合理性的社会效应,但对合理体系所强加的新的统治形式,并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的详细分析能够做出贡献。芬伯格运用这些进路调和合理性的要求与公众日益渐增的能动性来干预技术为基础的决策。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理论,把新兴的抵抗形式,比如,抗议和黑客行为,承认为是在“合理的社会”中对公共生活的基本表达。《技术体系》通过把来自批判理论的重要洞见和STS的经验发现结合起来,促进了现代社会中关于理性的本质和实践的哲学争论。
从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交叉视野研究突现问题是当前复杂性科学的一个前沿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哲学、心智哲学、生命哲学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稿对突现问题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进路,依据历史与逻辑统一、归纳与演绎统一的原则,对突现研究的历史及其进路转换、突现的概念与分类、突现的自组织机制、突现的适应性选择机制、突现的还原解释、突现与依随性、突现的上索解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概括,构建了一个复杂系统突现的理论。在第1、2章中通过对突现研究历史的溯源和梳理,突出当代复杂系统突现研究的新进路。在第3、4章中,在分析包尔丁系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按复杂性的程度对系统进行分类的圈层体系,明晰复杂系统及其突现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在第5章中,概括自组织系统的突现机理。第6章中在论述了复杂适应系统的
本书是从牟宗三与康德关于“智的直觉”问题出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论述了牟宗三建立在“智的直觉”基础上的中国哲学的新范式;探讨了牟宗三与康德在“智的直觉”概念定义上的同异,围绕两位哲学家的主要著作中涉及“智的直觉”的思想展开具体深入的比较研究;最后借用冯达文教授在其《宋明新儒学略论》中信仰性道德与规范性道德的二元对立的框架,对两位哲学家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结构性的深层原因的探究,并给出了结论性的判断和评价。
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研究马克思哲学的代表性论文30篇,按主题分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背景、马克思哲学的深度阐释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启示。这些论文反映出作者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深入思考,它们从诸多新角度阐述了马克思哲学理论价值和巨大影响,并对一些有争议的理论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力求让现象学接近人生,阐明现象学带给我们文化与理智生活的意义与贡献。本书认为,现象学的贡献,就在于使我们前哲学的生活、经验与思考获得正当有效性。对于我们这些受过近代科学启蒙的人来说,理性与科学固然给了我们重大成就,但一旦我们步入后现代时,它们就显得薄弱不足了,而现象学正是在这里启示了我们。 本书力求不走从外围研究现象学的捷径,而是试图对胡塞尔现象学本身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在我国以往现象学研究中尚未集中研究。但是,作为一种对沉重授课的讲义,显然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研究不可太深,它必须通俗,而且引文限于已有的译文,加之课堂讲解,时有穿插问题,思绪打断,这些者待今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