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逻辑哲学论》是英国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创作的逻辑学著作。 《逻辑哲学论》从符号系统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考察的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部分,并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表明,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是怎样由于对符号系统原则的无知和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出来的。 《逻辑哲学论》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在这部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中,尼采假托查拉图斯特拉之名,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提出“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永恒回归”等振聋发聩的灼见,全面否定了既往的传统宗教道德体系,表达了对“超人”这一新的、更高的存在模式的憧憬与向往。尼采的这部巨著,不仅闪耀着他的智慧的光辉,还显示出抒情诗人的艺术魅力,是一部富于哲理的思想诗,也是世界文学目前的不朽经典。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一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通俗理论读物。书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为历史主线,回顾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百年流变,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经验,以大量丰富生动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程,探索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革命成功的内在密码。 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基础呈现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发、设计、制作了丰富的元宇宙数字空间,通过科技手段链接与创造虚拟数字场景,带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思想。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我们该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讨着生活和存在的本质,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用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哲学百科》一书语言平实,以短小精悍的分析打破专业术语的桎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表梳理复杂的理论,借助经典的名人名言令哲学理论真正为我们所理解和记忆,采用诙谐的例证和图解将哲学家们的思想逐一剖析。无论你是刚踏入哲学大门的新人、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哲学知识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一两行,有的多至数十行。“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部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末代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而这部《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沉思录》原书为古希腊文,在很长的时间里以手抄本流传,1588年开始公开出版。译本很多,仅英译本就不下数十种,现行中译本多由英文转译而来。本版《沉思录》为翻译大家梁实秋在深入研究多个英译
本书是著名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最重磅的研究项目“神圣人”系列的最后一卷,它一方面澄清了整个项目其他各卷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开辟了全新的论点。本书延续了阿甘本对生命政治的关注,进一步探讨了身体、使用与主体性的关系,试图超越传统的主权与法律结构的束缚,寻找一种新的伦理与政治可能性。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讨论为起点,重思了自我身份的概念;第二部分呼吁对西方本体论进行重构;第三部分则探讨了“生命-形式”这一神秘的概念(在各种意义上,它都是整个“神圣人”项目背后的驱力)。
当人生陷入困境,不妨问一句:哲学家塞涅卡会怎么做? 如何处理和时间的关系 如何克服担忧和焦虑 如何战胜困境 如何在困难和特别财富中生存 如何保持真实并为社会做贡献 给悲伤留一席之地 …… 斯多葛主义是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斯多葛哲学崇尚理性,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被认为是斯多葛学派最有才华、最人性化的作家,他教导人们自由而有目的地生活。他历久弥新的作品,是一百多封写给朋友的书信《斯多葛主义者来信》,阐述了如何应对逆境,如何克服悲伤、焦虑和愤怒,如何将挫折转化为成长机会,如何认识友谊的真正本质等重要人生议题。 《与塞涅卡共进早餐》是第一本介绍塞涅卡哲学思想全貌的指南。在这本书中,大卫·菲德勒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深入阐释了塞
本书研究尝试在分析论证监狱与监狱行刑关系性质、狱内罪犯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阐述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比较借鉴域外国家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成熟理论和制度经验,提出规范层面的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一般模式。此外,在实践层面,分析检讨我国狱内罪犯权利救济的立法和执法现状,依据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建构的基本原理,系统提出我国狱内罪犯权利救济制度的建构方案,为立法部门完善法律、执法部门规范执法行为提供富有价值的草案或建议。
本书是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一部随笔集,分为工作、教育、爱情、社会、文明五个部分,展现了罗素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及其广博的学识。罗素强烈反对现代社会人们的超负荷工作,他认为,人类要过上幸福生活并实现全部潜能,不是通过更努力或更聪明地工作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利用闲暇的非凡力量。在本书中,他还为“无用的”知识作激烈的辩护,他推崇冷静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美德,认为传统的财富积累是一种文化和道德贫困。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快一百年,但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开展相关研究。第一、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逻辑起点、历史进程进行系统化梳理。第二、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的生成图景进行了全景式阐述:一是在早期“利己主义”批判中重构人的历史性解放;二是在私有财产批判中重构财产公有思想;三是从私有制批判中探索扬弃私有制的路径;四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批判中构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第三、从分析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入手,创新性地提出了:马克思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的未来模式:劳动者联合起来的公有制,其一般形式是:社会共同所有制,特殊形式是:集体合作所有制。将劳动者联合起来的公有制的基本特征总结为是:人民性、实践性、革命性、历史性的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社会就像一团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通过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而不是像傻瓜一样靠得太近,灼伤自己。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以13篇佳作展现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的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教育、道德、名誉等人生问题阐述了独到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本选题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从历史重构、逻辑重构和批判性对话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展开系统研究。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质范畴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颠覆了黑格尔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就现代性的经济基础、基本原则、根本动力、主要特征、*终出路等等方面提供了核心框架。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看成是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而不是一种还原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危机和困境迫切呼唤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使之焕发出新的批判潜力。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认识论、唯物史观、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下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其内涵的“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民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总体上看,所选文章基本都是相关领域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当年度具有代表性、最有学术价值的成果,基本上能够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水平和现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质量。
本书是古罗马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涅卡写给其朋友鲁基里乌斯的信件(共124封)的中译本。中译参照的是拉丁语学者,理查德·莫特·格默里(Richard Mott Gummere)博士于1917年至1925年所翻译的该书的英文版本(Moral lettersto Lucilius )。 据考证,这批信件写于公元63年至65年,即塞涅卡逝世前不久。信的内容涵盖了作者以一名斯多葛主义哲学家的身份,对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议题的看法及讨论,涉及内容颇为广泛,体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很多主要理念,对古典西方哲学,尤其是斯多葛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供词与放逐》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苦论》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马克·费舍被英国媒体誉为“当代本雅明”,是英国新一代文化批评家。他的写作极具特色,既有学院派的扎实功底,又富有文艺腔调。本书是马克·费舍的代表作,一本5万字的小册子,犀利剖析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问题,尖锐批判以资本金钱为上的西方资本主义。本书一出版就引发热议,《卫报》《爱尔兰时报》等知名媒体纷纷刊发书评,在国外知名书影音网站goodreads上收获万人4.27分的高分(5分制)。今天,我们面临威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一系列潜在危机: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崛起后带来的挑战,从信息上瘾到人类精神的空虚与内心的空心化……马克·费舍从他学生的“倦怠无聊的脸上”,发现作为数字切片的一代人,在互联网娱乐矩阵中沉迷上瘾;在电影《盗火线》与《教父》的对比中,发现后福特主义——组织和团体只以利益
熟知未必是真知。 马克思的名字人人皆知,但真正能进入其心灵和思想的世界却绝非易事;二十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对其学说毁誉不一的评论,表明 重新理解马克思 仍是我们时代*重要的思想课题之一。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长期专注于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的研究,发表的大量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带你一起真正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和思想世界! 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 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 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
本书讨论了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对爱欲的论述,涉及柏拉图、奥古斯丁、尼采、列维纳斯等众多西方著名哲学家对爱的论述,梳理了各种有关爱欲的讨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差异,并在分析过程中,融合了对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评论。全书哲学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理论和具体个案相结合。在这种跨学科的讨论中,作者对一些经典文本做出了独具一帜的解读。作者提出了独到的关于爱的观点。全书表述流畅,论证清晰,见解独特。具有强烈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