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通过历时分析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个阶段特征、典型译本的译介情况以及代表性译者的概念翻译策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呈现思想翻译传播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并彰显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和互动效力。
《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由聂锦芳主编,《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历程的梳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在《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的视野内,“哲学形态”是就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理论思维的特征、哲学理念形成、演变、表述和论证过程而言的。“熟知并非真知”。我们可以看到,言说了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人们明确的认知,反而愈益陷入聚讼纷纭的境地,很多言说离开了经典作家的原始文本及其思想演进。而就20世纪而言,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其原生形态,而更多地依赖于其后继者在特定的现实境遇下的阐释、发挥与重建。过去的历史已是一种客观存在,过分情绪化地指责或为其辩护,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但考虑到马克思
本书对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书名、序言、各章内容进行了“新的解读”,从厘清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命题与哲学基本问题本身的不同出发,论证了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这一观点的丰富内涵,进而论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重新理解和阐释这一文本对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批判性”和“功能性”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维度。本书立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按照历史与逻辑的线条,对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从“幻象批判”向“功能建构”转变的过程予以研究,系统考察和阐释了意识形态功能建构和发挥的向度,全面探讨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性价值发挥的现实境遇、基本原则以及具体路径,这对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考察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念,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作者认为,总体范畴在20世纪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总体观念代表了一种与整个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总体范畴的基础上将会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科学范式。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一切构想,也需要从对科学的总体范畴的理解出发,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结局不是根源于把总体范畴作为理论前提,而是由于在对总体范畴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从剖析理论思维的前提出发,分别考察了辩证法对形式逻辑、常识、科学和哲学的前提批判,并以辩证法的批判本质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论述了本体论追究的辩证法、认识论反省的辩证法、逻辑学反思的辩证法、实践论批判的辩证法以及文化批判的辩证法,从而系统地提出了一种探索辩证法理论的新思路。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通过历时分析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个阶段特征、典型译本的译介情况以及代表性译者的概念翻译策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呈现思想翻译传播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并彰显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和互动效力。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意识形态概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基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相关文献为依据,力图全景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由来与发展,即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阶段的创立过程,以及随后在第二、三国际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段的传播和接受史。该书的总体研究范式可归结为:一个术语(“意识形态”概念)、两种类别(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三重论域(意识形态概念、理论与实践)、四维向度(上层建筑说、虚假意识说、阶级意识说、文化载体说)、五大阶段(马恩创立时期,第二国际时期,苏东、欧美、中国的传播时期)的宏观视阈,借助于横向
《青少年励志经典文库(40):成功从专注开始》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案例,以心理学为根据,讲述了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专注力的训练而影响和改变个人的实际生活,除此之外,《青少年励志经典文库(40):成功从专注开始》还指导读者如何掌控专注力,通过设计详细的训练课程和实践法则,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本书认为,构成人的本质的实践性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因此,由实践分化活动所形成的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矛盾关系,才是哲学世界观理论所要认识和说明的基本内容;而构成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关系之本质内容的主观与客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就成为哲学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从这种基本理解出发,作者认为哲学理论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人本学的发展,表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质由直观认识阶段到反思认识阶段再到自觉认识阶段的三种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即“存在论”、“意识论”和“人本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观点,意味着人类从此掌握了用以观察世界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学者卷》力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性、广泛性和学术性,按照当代西方、当代东欧和苏联、当代俄罗斯、当代日本和当代中国五个角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我们并非完全同意这套丛书所选材料的观点或结论,但我们不能不敬佩这些思想家在如此广泛的领域里所进行的认真探索;我们未必非常欣赏由这些材料所构成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2AJIJD07)的研究成果,多卷本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五卷,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济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苏联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作者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比较研究为基本方法,抓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内涵的主线,力求突出与时俱进和开放性的研究特征,探索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各个代表性流派变动演化的背景及脉络,条分缕析、客观论述、公正评价;凸显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各经典作家、各流派人物其理论思想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勾勒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框架和变动趋势。 本分卷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济思想史。内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