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马克思用德语写作、由恩格斯等编辑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第一卷初版于1867年。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对日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前沿,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关于人的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与主体问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与义务、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主、平等、公正等重要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内涵、特质、方法论原则、社会意义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
《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和反思我国人学研究得以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进—步弄清人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我国人学研究加以清理和总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理解和关注人学,就不会深刻理解和关注这个时代;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任务和实质就是:作为哲学形态走入哲学研究前沿;作学术思潮关怀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新兴学说建构完整人的图景;作为新哲学观考察视角发生转换。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典藏版)》内容简介: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界,出现了“经济马克思主义”思潮。该思潮的理论贡献者力图以跨学科的视角、经济(史)学的叙事和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与方法,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历史情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当代发展。美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布伦纳就是该思潮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典藏版)》收录了罗伯特·布伦纳在《新左派评论》、《过去和现在》等西方知名新左派杂志上发表的系列关于马克思“过渡理论”的探讨性文章,包括:《马克思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种模式》、《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对“新斯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欧洲前工业化时代的农业阶级结构与经济发展》等。
本书系统考察和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时代价值,全面探讨和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实践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性。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实践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至今未能确定一个规范性内容。本书致力于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进行梳理,对实践哲学的内涵进行澄清,以期形成一个规范性的、清晰的“形象”。书中对传统实践哲学的前提进行了批判,重建了理论、实践和制作的关系,为重建马克思实践哲学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深入研究,提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一种“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本书进一步研究了现代西方实践哲学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实践哲学思想,回应了他们对马克思以劳动代替实践、以社会代替政治的诘难。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讨论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关键词有两个: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使用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这个词是由资本主义和文化矛盾合并构成的,需要首先加以分别理解,然后再合并起来。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梳理、挖掘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实现理论创新、指导实践是一项极有意义而又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周光迅、武群堂等编著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综论》是课题组成员在充分吸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理论尝试。 作为一部系统、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本书不仅需要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文本解读”,而且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准确理解与“时代解读”。
本书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0世纪70年代,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内部引发了一场“马克思与道德是否兼容”的争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深化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影响了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科学评价。本书稿依据“历史和实践的观点”,从隐含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道德元素出发,辨析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各种误读,论证“马克思与道德的兼容性”,通过“马克思的道德批判”的文本分析和逻辑建构,重构马克思道德理论,并以此观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是随着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民族运动实践的推动及其唯物史观的深化而逐步确立、发展和完善的。整体上看,从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出发,把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运动相结合、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把民族理论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是马克思恩格斯解决民族理论问题的正确方向与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需要关注当代的现实境遇,关注各国民族理论的沟通与对话,提升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诉求,以丰富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生命力。
《论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围绕着黑格尔和马克思在劳动主题上的思想展开的。本书首先在第二章要交代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诞生以及它对黑格尔、马克思的理论支持。第三章主要展开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探讨,黑格尔在早期著作中就研究了国民经济学的劳动理论。在第四章中,重点论述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这是《论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点内容。第五章在全面论证马克思劳动概念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之后,对其当代意义做出说明,以此来论证马克思哲学仍是当下的一种理论,仍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