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认识论、唯物史观、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下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其内涵的“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民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总体上看,所选文章基本都是相关领域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当年度具有代表性、最有学术价值的成果,基本上能够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水平和现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质量。
熟知未必是真知。 马克思的名字人人皆知,但真正能进入其心灵和思想的世界却绝非易事;二十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对其学说毁誉不一的评论,表明 重新理解马克思 仍是我们时代*重要的思想课题之一。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长期专注于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的研究,发表的大量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带你一起真正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和思想世界! 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 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
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为意识的起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解释。我们是如何获得心智的?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物理学家、诗人和哲学家,他们想知道人类心智是如何发展出无与伦比的创造、想象和解释能力的。达尔文的信徒长期以来一直渴望解释意识、语言和文化是如何通过自然选择出现的,为心智起源的解释开辟了充满希望的道路,但往往以混乱和争议告终。尽管我们对蛋白质、神经元和DNA内部工作机制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但我们的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谜。在《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一书中,丹尼特对进化思想进行了迄今为止蕞全面的探索。他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思想为基础,展示了具有理解能力的心智实际上是如何从无意识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半是哲
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虚无主义”诞生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伊始,在黑格尔学派解体中内爆,尔后一直延续到尼采、海德格尔,自然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全过程。本书以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为中心,对从德国、俄国到中国的虚无主义话语言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人物,特别是施蒂纳、马克思、屠格涅夫、尼采、海德格尔、朱谦之等,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关于虚无问题的两次思考(次指责施蒂纳的“无”是“虚”的,第二次则指出资本的运 作 势 必 荡 除 一 切 崇 高 与 神 圣),以 及 他 关 于 物 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及其与虚无关系的思考,构成本书的核心。
长久以来,启蒙运动一直与法国、德意志甚或英国的苏格兰联系在一起,然而,著名历史学家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却想告诉人们:作为整体的英国启蒙运动是存在的;不列颠,才是“现代性”的诞生地。在书中,罗伊·波特带领读者领略了17-19世纪初的英国思想世界。通过考察那时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人性、理性、自然、心灵、性别、幸福、财富追求、改善、进步等问题,该书对英国启蒙运动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巡礼,展现了思想与观念的变革如何爆发出巨大力量,带动社会各领域急速发展,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该书凭借新颖的观点、翔实的资料、隽永的文笔,揭示了英国在启蒙运动中长期被忽视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荣获著名的沃尔夫森历史奖。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 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
本书以欧洲思想史为镜鉴,全景式地介绍了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到20世纪初共百余年的俄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作者看来,俄国的18世纪和19世纪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时代,便于人们将它视为一个结构整体。正是在这一时代,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关于俄国命运、关于自身使命等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们围绕着传统与现代、俄国与西方、民粹与马克思主义等主要轴线的思考,呈现出俄国思想家对西方思想的接受和驳斥的过程,也有助于建构整个欧洲思想史的发展语境。
长久以来,启蒙运动一直与法国、德意志甚或英国的苏格兰联系在一起,然而,著名历史学家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却想告诉人们:作为整体的英国启蒙运动是存在的;不列颠,才是“现代性”的诞生地。在书中,罗伊·波特带领读者领略了17-19世纪初的英国思想世界。通过考察那时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人性、理性、自然、心灵、性别、幸福、财富追求、改善、进步等问题,该书对英国启蒙运动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巡礼,展现了思想与观念的变革如何爆发出巨大力量,带动社会各领域急速发展,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该书凭借新颖的观点、翔实的资料、隽永的文笔,揭示了英国在启蒙运动中长期被忽视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荣获著名的沃尔夫森历史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基石。 本书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哲学著作完成时间的先后,节选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五篇经典作品,分别有针对性地阐明了它们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相关经典著作所关涉的问题,在延伸阅读部分有侧重地阐述了这些哲学著作的文本定位、相关论争、学术价值以及当代研究状况等系列问题。
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本书旨在探讨马克思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围绕人的感性活动、人的现实生存、人类社会等理论环节,深切领悟人的生存时间性和历史性,在把握现实生活过程中阐明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本真道说了历史何以可能,实现了对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马克思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近代形而上学而又能洞察其秘密的生存论哲学路向,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和“历史同时代人”。
本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建构及其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索问题。理论建构部分,主要是宏观视阈,突出理论基础的系统性、和谐性建构。主要阐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的背景下,究竟如何能够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探寻出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实践创新部分,主要为中观和微观视阈,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建构基础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以及实践模式。通过实现几种实现路径的阐发完成中观层面的转换,并导出微观层面的探索。
陈登才,梁言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研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研究三方面内容: 靠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着重于完整、准确地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包括时代历史背景、重要概念、基本观点、主要结论等。 第二,中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的研究。着重于研究靠前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的争论、研究和新的理论探索,包括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各方的主要观点、争论结果、对后世的影响等。 第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即“四个分清”。从总体上阐明本课题组关于经典作家基本观点及相关研究和争论的结论性看法,努力回答中央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