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充分掌握黑格尔研究、马克思研究方面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1836-1844年期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读,深入分析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思想中继承与批判的关系。作者指出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对黑格尔思想的很多方面(譬如政治哲学)进行了错误的诠释,但马克思依然从黑格尔那里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是继承了他的方法论工具。黑格尔所使用的许多解释性范畴,如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等,都被马克思所接受并用于阐释资本主义的运作。
本书是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汇编而成的文集,分为上下卷。收录的每篇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选编,集中反映了近40年来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路历程及思想演变,展现了不同时期作者所关注的不同问题以及代表性观点。从形式上看,这部著作是一本论文集;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学术专著。
全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分上下两篇,各分五章展开研究和建构,上篇为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的历史形成和系统考证,下篇为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的现代发展和理论建构。其理论创新和主要贡献:一是沿着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探索的逻辑进路提出了四阶段发展论,并将其归结为三种类型;二是提出四分析范式论,并据其内在逻辑揭示从“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技*生产力”的分析范式转换;三是从分析范式转换维度,系统阐释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在四个阶段上的发展;四是系统阐述马克思整体理论在其生成和演进中的两条逻辑发展线路,揭示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从作为辅线嵌入其整体理论,到发展为相对?立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进程;五是对这一辅线上升为现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6卷):<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研究》收录的30篇文章是关于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演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资料。部分“文本研究”,主要包括有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情况说明,以及学者关于该手稿各笔记本写作时间争议的考证等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马克思在该手稿中所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研究,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学说、资本积累理论的形成、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关于技术进步等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郭大力译本从思想内容上看,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表述和论证结构理解准确;从语言风格来看,还带有从文言文到现代汉语过渡的鲜明特点,但对于读者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来说并没有妨碍;从传播角度来看,该译本影响较大,甚至在21世纪还重印了两次。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的视域中,对马克思写作《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的背景、 外出版情况及主要内容,对三卷本《剩余价值理论》郭大力译本的编译背景、译者生平及该著的出版情况,对《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郭大力译本中的术语、观点和译文等进行学术性考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