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哲学史》1-4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二部多卷本希腊哲学史著作,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古希腊哲学研究作出的独特的理论贡献,标志着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的视野与深度都有了大大的拓展,也是我国学术研究走向世界、可与不错水平进行对话的优秀成果。第一卷内容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到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止,概述了希腊希腊哲学的背景及希腊哲学的史料情况,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米利都学派、毕泰戈拉学派、赫拉赫利特的哲学、爱利亚学派、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的自然哲学家。该卷史料翔实、新见迭出、逻辑严谨,通过一系列开拓性观点和深入细致的论证,把一个个经过各国学者反复探讨的古老课题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似自然性、物役性批判理论研究》的总体理论框架是从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出发的,对马克思理论逻辑的确证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大背景中实现的。第四,笔者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似自然性、物役性批判理论研究》的研究和撰写中,始终坚持从理论自身内在逻辑演进出发的科学方法,并以此摆脱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那种外在地堆砌资料、浮于表面的研究状况。
本书系统考察和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时代价值,全面探讨和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实践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性。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具有重要意义。
马俊峰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力求把文本研究和理论探索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基本方法,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价值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价值观念的结构和历史变迁、价值评价及其基本形式、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重要问题,不仅梳理了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而且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对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这本论文集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那就是: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书中收录了作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这一主题而写的相关文章,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哲学的学科建设实际上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20世纪80年代,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哲学学科建设即已摆到哲学界的首位,但其中有些观点的流行并不利于新形态的构建。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
本书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对话进行探讨。它通过对对话过程的细腻逻辑与概念分析,配以充实历史资料的陈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语境文脉,成为新的焦点视野。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的“通变”哲学思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理论化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结局,传统中国哲学采用了一整套崭新的术语,使得欧洲哲学在汉语化的过程中变成接近中国“通变”哲学的观念。
本书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对话进行探讨。它通过对对话过程的细腻逻辑与概念分析,配以充实历史资料的陈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语境文脉,成为新的焦点视野。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的“通变”哲学思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理论化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结局,传统中国哲学采用了一整套崭新的术语,使得欧洲哲学在汉语化的过程中变成接近中国“通变”哲学的观念。
作为近代批信奉的人士,由于他们先前均长期浸淫在中国的儒家传统和生活礼俗当中,故在接受一个外来的新宗教之后,因无前例可循,其所受到的文化冲击很有可能远较后人强烈。本书的书名就以中国传说中的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间的奉教人士。 全书共分十三章,章尝试勾勒在大航海时代中,欧洲国家往外拓殖和传教的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深刻影响在华“补儒易佛”策略的瞿汝夔;第三章则铺陈利玛窦等早期会士与士绅之间的对话;接下来的三章,分别以奉教的王徵、魏学濂和韩霖为个案,探索异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第七章析究韩霖所撰写的一本裹上浓厚色彩的乡约:《铎书》;第八章则以韩霖的家乡绛州为个案,尝试揣摩两百多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反弹;第九章和第十章从南明重臣和皇族对的态度,追索会士如
《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全集”第九卷)是贺麟译述马克思早年经典哲学论著的重要成果。收入发表于1842年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该文对于用辩证法观点研究古代自然哲学史有很大贡献,1958年由贺麟完成中译,196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收入《马恩全集》。《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于1955年翻译出版,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研究很有指导作用。本书另收入四篇贺麟所撰相关文章,以备研究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