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为清华大学文科一级教授、人文学院原院长万俊人的学术专著,分上、下两卷,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西方伦理学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对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德国唯意志论伦理学,以斯宾塞、赫胥黎为代表的英国进化论伦理学,以居友、伯格森为代表的法国生命伦理学,以格林、布拉德雷为代表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以摩尔、普里查德、罗斯为代表的直觉主义伦理学,以罗素、维特根斯坦、石里克、史蒂文斯等人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以及以图尔闵、黑尔等为代表的语言分析伦理学等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既探讨了现代西方伦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背景、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流变及一般特征,厘清了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断代与理论传统,也总结了现代西方伦理学各流派的基本思
人类的大脑约1.4千克重,却是目前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复杂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这三磅重、果冻状大脑书写的完整人生。大脑如何影响我们的意识、情感、决策、创造力?大脑如何让我们终身成长,拥有随时重塑自己的能力?这套书是揭示大脑动态运作机制的精妙读物,帮你深度理解生而为人的本质。大卫·伊格曼在“自我进化”四部曲中带你深入探索大脑的奥秘,揭示人类如何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中塑造自我、理解世界。在这场对大脑的探索中,你会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许不过是一串在无数选择中悄然形成的化学反应。那些看似偶然的瞬间,背后隐藏着深不可测的神经回路编织的轨迹。大脑在每一次应对新挑战时,默默进行的调整和适应。这是一场对意识边界的细腻追寻,也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诗意重构。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崩溃,其伦理秩序和价值体系也趋解体,道德及社会重建之路安在?《良心论》深具本土关怀,依据传统资源,而又努力认识席卷的现代社会之性质特点,通过一种富有创意的思想转化,尝试构建出一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伦理学体系。这一体系以恻隐、仁爱为道德发端之源泉;以诚信、忠恕为处己待人之要义;以敬义、明理为道德转化之关键;以生生、为为为群己关系之枢纽,是中国20世纪自《新民说》之后伦理学曲折发展的一个完成,也是新世纪的一个起步。同时,它在道德普遍根基方面也继康德之后和之外展开了一种富有意义的探讨。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代表作,收录了他1973-1980年间所写的重要哲学论文。 在书中,威廉斯对那种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为核心的、不偏不倚的道德理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批评;同时,他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 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阐明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在道德和哲学上的局限、相对主义、道德冲突和理性选择等问题的论述,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道德哲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亦对这种发展贡献卓著。 本书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自1981年以来重版了十数次。
贝叶经是刻写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据调查,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数千卷,目前已收集到大半部分。除傣文贝叶经外,还在上述地区发现了用老挝文、缅甸文、泰国文、僧迦罗文刻写的贝叶经。 傣文贝叶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除了记载佛教经典之外,还有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就佛教典籍而言,贝叶经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之后,许多傣族高僧大德根据佛教教义,结合傣族原有文化,撰写出相当数量的著述,这些著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傣族传统文化。
人类的大脑约1.4千克重,却是目前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复杂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这三磅重、果冻状大脑书写的完整人生。大脑如何影响我们的意识、情感、决策、创造力?大脑如何让我们终身成长,拥有随时重塑自己的能力?这套书是揭示大脑动态运作机制的精妙读物,帮你深度理解生而为人的本质。大卫·伊格曼在“自我进化”四部曲中带你深入探索大脑的奥秘,揭示人类如何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中塑造自我、理解世界。在这场对大脑的探索中,你会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许不过是一串在无数选择中悄然形成的化学反应。那些看似偶然的瞬间,背后隐藏着深不可测的神经回路编织的轨迹。大脑在每一次应对新挑战时,默默进行的调整和适应。这是一场对意识边界的细腻追寻,也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诗意重构。
本书立足爱、自由和责任三个关键词,不仅分析了奥古斯丁爱的哲学的确立和对古典伦理学的终结,分析了贯穿中世纪的意志主义的奠基和流变,而且分析了中世纪道德观对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马丁?路德、康德和约纳斯的责任思想和普遍伦理的深远影响。此外,本书试图阐明中世纪这一前现代的哲学形态与后现代思想的内在精神的契合。
如果真有理性这样的东西存在,它是普遍的。理性必须反映其有效性不依赖于我们观点的普遍性准则对于这些准则来说,任何具有足够智力的人都应能够认定它们是真的。但理性的这种普遍性正是相对主义者与主观主义者所力图否定的,主观主义并非仅仅是一种不重要的智力潮流或理论时尚的标记,它被用以歪曲论证并贬低其他论证的主张,而且相对主义思想方式的不断扩展也使得公共话语变得越来越困难、陷入越来越不具有创造性的危险境地。在《理性的》一书中,托马斯内格尔针对主观主义的攻击为理性作了持续的辩护,并从语言、逻辑、科学、伦理学等方面对相对主义的主张进行了的反驳。他表明就关于任一思想形式的客观有效性的争论而言,理性的必定存在于某些关于事物是如何的勿庸置疑这一思想之中,对此我们并不能从外部将其看成仅仅是心理学的倾
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他一生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是蔡和森、。在1915年4月的日记中,他对的出身、经历,专门作过一段详尽的记载: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胡适评价:杨先生他是一个勤奋的学者,他临死之前不多时还有信托我向杜
杨昌济(1871~1920),伦理学家,教育家,人称“板仓先生”。毛泽东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师”、“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杨昌济着力研究伦理学,并不是仅仅从学术出发,他的最终目的是用爱国和进步的道德思想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进步,引导他们做有益于社会的光明正大的人。 1917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他看来,“伦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当时杨昌济正在进行《西洋伦理学史》的翻译,毛泽东便把它工整地抄录下来,足足抄了7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