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是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钱氏家族把《钱氏家训》在钱家代代相传,成为人才辈出的不竭动力。《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大部分,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20纪初的中国文化界,相当重视西方伦理学的介绍。陈独秀曾讲,吾人之觉悟是伦理学之觉悟。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一大批伦理学译著中,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是影响的一种。该书由蔡元培在1910年6月翻译。《伦理学原理》出版后,销路颇好,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次年就再版,1915年4版,1921年6版,至1927年已发行了8版,1940年又再度重版,编入该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该译本曾成为当时的湖南师范学校 “修身”课教材。在该校求学的毛泽东曾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阅读过此书,除了用红、墨笔打记的圈点、单杠、三角、叉等符号外,还在书中的上下空白处及字行之间,写下了全文达12000字的批语。可以说是一本对毛泽东产生较大影响的伦理学著作。
《抱朴子内外篇校注(上中下)》作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注释《抱朴子内外篇》,1985年作者见到了王明先生的《抱朴子内篇校释》,1992年和1997年分别见到杨明照先生的《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和下,此时再停手已经来不及了。但经过对勘,发现互有优长,不必尽弃。其缘由主要是因为《抱朴子》这部书涉及面广,较难注释,其中内外丹、房中术、遁甲、仙传等方面,及医药、哲学、宗教、科技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深入注释的可能。于是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优长,补其不备。具体说来,主要是针对《内篇校释》较简的问题,注解加详;而针对《外篇校笺》之错漏及偶误,颇多订正,注解亦更细致。至于《抱朴子》内外篇当不当合注,会有不同意见,《内篇》道家,《外篇》儒家,许多书目都是内外篇分开来著录,但毕竟有联系,是整体,合起来注也有明显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代表作,收录了他1973-1980年间所写的重要哲学论文。 在书中,威廉斯对那种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为核心的、不偏不倚的道德理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批评;同时,他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 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阐明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在道德和哲学上的局限、相对主义、道德冲突和理性选择等问题的论述,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道德哲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亦对这种发展贡献卓著。 本书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自1981年以来重版了十数次。
儒家实意伦理的中心在于论证儒家伦理的根本在如何于当下一念之间作出“儒家”式道德判断并进而依此行为。本书将从古典儒家伦理论说入手,讨论意念在何种意义上是“儒家的”并且是“伦理的”。“实意”发端于《大学》之“诚意”,在本书里为“实化意念”而实有其意,据此展开一个儒家实意伦理思想系统。全书围绕儒家伦理的十大相关问题:善与缘、身与意、境与生、己与人、意与义、孝与仁、情与礼、人与权、家与国、主与民展开论述,意图在中西比较哲学的框架下,围绕实意与人缘创生力的中心议题,考察儒家伦理学涉及的多方面问题。儒家实意伦理学说明,人可以通过更好地理解人与他人的共生关系来创造有价值的生活情境,这一哲学观有助于振兴儒家伦理传统,并为中西哲学对话的深入指明新的方向。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古代希腊、中国、印度产生了;说它充满生机活力是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工作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而且它自身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形式逻辑,还有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拓展了逻辑学的研究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它的科学内容。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的科学。学逻辑、用逻辑能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我们的头脑更清楚,说话更明白,更会办事情。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