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是时间跨度最长,现有研究成果相对来说最为薄弱的一个阶段。鲍姆加登《美学》中称美学是感受性认拓的学拉,自由艺术的理论,代级层次的认识论,美的思维方式和寓象方式的艺术品,按照这个标准,除了寓象方式可指中世纪从解经学到诗学的象征主义传统,自由世术理论中呼应了文艺复兴一时的艺术哲学外,从奥运会古奥丁至赴六世纪末叶的一千二百年内,基本上没有美学可言。
本卷希腊罗马美学,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开始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止,前后共计一千多年,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是与整个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的形成、发展和灭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书旨在探寻中西诗乐与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同时表明其运思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会通特征。内容包括孔子与柏拉图论乐,墨子与荀子论的乐辩,朱熹的道德化诗学观,《明诗》篇三议题,禅悟与空灵之境,创造性转化与生生之德,模仿论与模写说辨析,境界"为探其本"的深层意味,《摩罗诗力说》与摩罗式崇高诗学,方东美的文化理想观与跨文化探索,挪用与创构中的文化诗学等。
《语文美育和谐论》既是一本比较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语文美育理论力作。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首先提出研究美育的一种必然的视角感性学视角,即从审美和审丑两个维度去重新定义美育。这一观点是在美学研究中兴起感性学视角的大趋势下提出的。中编,用感性学视角去进行一种实然的审视,发现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在审美论的单极指导下忽视了审丑教育,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偏离。下编,进行一种应然的建构,构建了在感性学视野观照下的审美与审丑并举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在结语中提出在语文美育中应该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以此走向美育的完整与和谐。
本书是研究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宗白华的专论。它详细地阐述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并兼及相关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作者认为,宗白华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象征物的美学思索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意义:宗氏所标举的“气韵”、“意境”、“晋人之美”、同情及节奏等概念,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作者还进一步挖掘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指出宗白华以“节奏”为中心建构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物。
二十四史(文白对照精华版共12册),编者:二十四史编委会,线装书局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编者:二十四史编委会 原价 ¥699.00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 2015-05-01
《梅洛-庞蒂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由刘连杰所著,本书采用“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重新阐释了梅洛一庞蒂的哲学历程,力图在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变的宏大背景中分析其独特的身体本体论的意义与局限。作者通过对梅洛一庞蒂中期哲学意义的发现,揭示了其从前期潜在本体论到晚期肉身本体论的转变,并以梅洛一庞蒂对美学的理解为线索,点明了其处于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与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之间的哲学实质,见解独特,分析透彻,准确地把握了梅洛一庞蒂哲学的时代意义。
本套《中国大历史》,是精选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断代四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的《宋辽金夏元史》,明清史学奠基人孟森的《明史讲义》《清史讲义》
这部美学专著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范畴、命题方法进行了梳理,选取若干特征、若干思想、若干倾向,从当代视野入手,把它当作一个大文本重新加以解读,阐明中国传统美学最重要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诗意的栖息之所,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家、艺术家对世界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
中国学界对宗白华的研究多半是以宗白华的学说作为反思的起点,而很少反思宗白华学说自身。而本书则通过一些困扰当代美学的难题的指引,以揭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层次地思考“中国美学”的困境。
接受美学酝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鼎盛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半期,此后就渐趋衰落,但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融人了近20年各种哲学、美学新思潮中。比如,70年代以后影响极大的解构主义思潮,在思路上就是从读者(接受者)角度切入的,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启不;又如女权主义批评,也在程度上吸收了接受美学的成果,它从接受和效果的角度,发掘了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的许多成果,重建了女性文学史;新近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基本上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展开的,其中有不少论及大众文化问题,仍渗透了接受美学的影响;如此等等。由此可见,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思潮、一个学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却至今仍然存在,它所开创的文学、美学研究新思路、新方法,还远未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