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象学美学史”的很终成果。研究涉及哲学家和美学家十人,即胡塞尔、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这十个人物,几乎每个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都值得单独用专著来研究。事实上,中国学界此前对于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也只是个别性、局部性的,本书基本上是抢先发售对现象学的系统研究。美学史往往涉及“历史阶段”的划分。根据以上名单,现象学美学史大体上包括三个阶段:现象学美学阶段(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存在主义美学阶段(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诠释学与接受美学阶段(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
本文以文献和史实为据,对古琴美学思想和古琴命运进行了历时考察。全文在纵览传统古琴美学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古琴美学思想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轨迹,阐释了古琴美学思想与儒、道、佛思想的关系,古琴美学理论与音乐实践的关系,琴与士的关系,并根据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的普遍规律展望了古琴的发展前途。 本文认为,古琴美学思想先秦至明清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征:研究对象从外部关系的论述转到内部规律的探索;美学思想从前期的相对自由变为后期的禁锢。古琴美学理论和儒、道、佛思想联系紧密。其中,儒家礼乐思想是古琴美学思想的主体,道、佛思想则在其局部体现。与之相反,在古琴实践中,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古琴美学思想与其音乐实践形成了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随着历史的演进,古琴逐渐成为文人的专用乐器,琴的盛衰与士的
本文以文献和史实为据,对古琴美学思想和古琴命运进行了历时考察。全文在纵览传统古琴美学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古琴美学思想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轨迹,阐释了古琴美学思想与儒、道、佛思想的关系,古琴美学理论与音乐实践的关系,琴与士的关系,并根据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的普遍规律展望了古琴的发展前途。 本文认为,古琴美学思想先秦至明清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征:研究对象从外部关系的论述转到内部规律的探索;美学思想从前期的相对自由变为后期的禁锢。古琴美学理论和儒、道、佛思想联系紧密。其中,儒家礼乐思想是古琴美学思想的主体,道、佛思想则在其局部体现。与之相反,在古琴实践中,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古琴美学思想与其音乐实践形成了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随着历史的演进,古琴逐渐成为文人的专用乐器,琴的盛衰与士的
本文以文献和史实为据,对古琴美学思想和古琴命运进行了历时考察。全文在纵览传统古琴美学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古琴美学思想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轨迹,阐释了古琴美学思想与儒、道、佛思想的关系,古琴美学理论与音乐实践的关系,琴与士的关系,并根据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的普遍规律展望了古琴的发展前途。 本文认为,古琴美学思想先秦至明清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征:研究对象从外部关系的论述转到内部规律的探索;美学思想从前期的相对自由变为后期的禁锢。古琴美学理论和儒、道、佛思想联系紧密。其中,儒家礼乐思想是古琴美学思想的主体,道、佛思想则在其局部体现。与之相反,在古琴实践中,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古琴美学思想与其音乐实践形成了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随着历史的演进,古琴逐渐成为文人的专用乐器,琴的盛衰与士的
由于对美学的发展和艺术性的广泛诠释,本书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地位。这本巨著,由于对美学的发展和艺术性的广泛诠释,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地位。自本世纪以来,这等分量的尝试可谓。作者是一位哲学史、艺术史、艺术批评和古典学识的,他将欧洲美学的发展和盘托出。该书英文本的问世,将使我们在一个十分长久的时期,从事极有意义的研究。 本书叙述史论结合,以问题讨论为经,以史料分析为纬,构思独特,写法新颖,“是一部不朽的美学通史”,在波兰初次推出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文字翻译并出版,引起巨大反响。塔塔尔凯维奇“不单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并且在航行的中途,还用他累积起来的智慧向我们讲解天上的星座、海底的珊瑚,以及在这片海洋上发生过的许多故事”。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是任乃强先生积四十年研究必得撰成鸿篇巨著。1961年完成补稿,嗣后几经修订,于1982年定稿。这部近150万字的专著,对晋代常璩所撰的中国第一部方志《华阳国志》(原书仅存10万字)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是任乃强先生积四十年研究必得撰成鸿篇巨著。1961年完成补稿,嗣后几经修订,于1982年定稿。这部近150万字的专著,对晋代常璩所撰的中国第一部方志《华阳国志》(原书仅存10万字)
本卷选录了20世纪前期流派纷呈的美学名著。包括:克罗齐·科林伍德、阿诺·里德的表现主义美学;弗雷译、希尔恩、沃尔夫林的人类学和艺术史美学;狄尔泰、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埃亨鲍姆等人的俄国形式主义美学;早期心理学美学;克莱夫·贝尔、罗杰·福莱的形式主义美学;艾略特、兰色姆、布鲁克斯、艾伦·退特、维姆萨特、韦勒克的新批评派美学;桑塔亚那、托马斯·门罗的自然主义美学;艺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