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虽均重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这三大核心理念,也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但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晚清与民国这两个时期又各有其独特性的一面。经济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以商立国”、“商务”、“商战”、“自由经济”,民国则强调“以工立国”、发达国家资本、社会主义、统制经济计划经济;政治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民国则是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新独裁论高涨;文化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保教”、“以国粹激励种姓”、“古学复兴”等,民国则突出西化与苏化、现代化与世界化、科学与新道德等,展现出与晚清不同的特点。之所以如此,一则所学之典范欧西本身发生了历史与思潮的巨变,二则中国政局与思想脉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的发展事实表明,任何一种现成的模式都
本书系涂又光先生(1927—2012)撰写的中国哲学史领域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楚国哲学的专著。全书集中论述了楚国颛顼、粥熊、楚庄王、申叔时、左史倚相、观射父、伍子胥、范蠡、老子,以及在楚国时的孔子、墨者,《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
太谷学派是晚清民国年间区域性民间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为“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是考察近代民间学派和民间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和流变的珍贵“样本”。《太谷学派史稿》着力研究太谷学派道统庚续历程中,各传领袖的生平事迹及学派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各自特点。该书对周太谷、张积中、李光炘和黄葆年分别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太谷学派进行全景式描述和纵贯式分析。《太谷学派史稿》为部太谷学派通史性质的研究专著。
本书所用的方法,是在全面阅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先确定被研究、被描述的思想家的问题域,然后找出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概念范畴;依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以中心范畴为纲,构成一个概念范畴的框架;理出这个框架中的逻辑关系,然后将这个框架依照其逻辑顺序叙述出来;在这一程序中,重点对这个框架中主题概念的形成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加以说明。本书以揭示被研究者的思想本身为主要任务。本书有专章叙述佛教、道教哲学及传入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
中西哲学在起源阶段的根本不同,必然导致二者在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中的差异性。中国哲学应该回归到原来的“天人合一”精神的性与经验性、神圣性与世俗性的有机统一,从西方哲学的哲学范式恢复到传统中国文化的有机统一。
《希腊哲学史》原定为四卷本,卷论述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主要是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思想,第二卷论述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均已出版。现在第三卷全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并简单介绍早期漫步学派的情况。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的思想家。他概括和发展了以前的自然哲学和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奠定的理性主义传统,将哲学和科学区分开来,从而开创了形而上学、本体论以及逻辑学、自然哲学、物理学、天象学、动物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诗(艺术)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对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化的发展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