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谈人生:心灵的旅程》 健康的生命离不开身、心、灵整合,圆满的人生更需要身、心、灵整合。年轻时,也许侧重身(有形可见的外貌、财富、地位等)与心,注重“知、情、意”潜能的实现过程,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而,有些抽象、往往被忽略的“灵”,其实起着主导作用。本书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间的适当关系,确立一套完整的价值观,给迷茫中的和即将迷茫的朋友提供一种思考方式,打开心眼看生命;给迷茫后和从没有迷茫的朋友展示另一种生活经验,张开双臂抱世界。
在佛的眼中,善恶美丑,此彼无别,性质不显,此种境地,是超越一切事物与思想的寂灭。人因现实人生的相对、冲突,而向往着一个完全超越现实、且自由的世界,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和希望,要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我文中所最关切的问题“修行”。也许只有透过宗教实践,才能引导我们,走出凡夫的心境,而迈向“万法平等”的境界。但是在选择宗教实践的法门前,要对这个宗教的教义、理论,以及修道的方法,有相当的体认。常有人问,华严的修行法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天台宗有二十五使方便的施设,而华严却没有入道的方便法门,做为接引初学的阶梯?难道修学华严的人,一定都是大菩萨,或者一定都是圆顿大根?又有人问华严行者念佛吗?是念阿弥陀佛,将来要往生西方,还是华藏世界?这些问题应该要问,也应该要得到合理的解答,经
理查德·罗蒂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和自然之镜》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哲学界和人文科学领域引起过巨大震动。《后哲学文化》经作、译者精心编选而成,反映了作者自《哲学和自然之镜》以来的思想变化。它不仅批判了分析哲学运动,而且还批判了一个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传统,即对寻求现象背后的实在的表象感兴趣。作者倡导一种崭新的“后哲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无论牧师、物理学家、诗人、政治家都不比别人更“理性”、更“科学”、更“深刻”,而那些特别出众的人不过是善于成为人的人。同时也不存在可以作为一切学科之“样板”的学科。如果启蒙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后神学文化,那么对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将会导致后哲学文化的诞生。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所著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这一著作中,哈贝马斯系统阐述了交往行为理论这一原创性极强的哲学思想。现代性的症结在于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诸功能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交往行为理论就是要尽可能地勾画出现代发生悖论的社会生活关系。在本卷中,哈贝马斯分别从普遍语用学行动理论的角度,阐明了一个比工具理性内涵更加丰富的交往理性概念,由此诊断了社会现代性进程中的片面合理化,展示了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潜能,为一门批判的社会理论奠定了规范基础。
人本、人性、人心是古老永恒的课题,目前观点繁多却难以圆融。《人本人性人心》共分三篇:第一篇是以人本论为基础,对人类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生命的本质就是能量。第二篇在人本的基础上对人性进行了探讨,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自我属性的统一。第三篇以人本、人性为基础,对人心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现象是人类感知能量生命体所具有的感知属性,伴随着感知能量体运动的结果。古老的课题,全新的解读正是《人本人性人心》的特点。
本书是在21世纪中西文化会通碰撞之际,中国学者对华夏传统充满温情和敬意的深入思考与全新开拓。作者追随着孔子的道说,运用新的哲学方法(现象学的、结构主义的)来探讨儒家哲理的生动特性,特别注重中国传统视野中的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孔子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儒家所谓“艺”)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传统的关键意义。作者揭示出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全然异于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时间性与身体性,探发了这种时间性与身体性的根本源头:亲子之爱,并对此作了极为新颖独到的阐发。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和儒家传统未来发展的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