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态度,高标准总是好的。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倾向于给自己树立不现实的高标准,不管怎样,就是难以达到。这种高度的主义,通常是由低自尊引起的,会成为我们成功的阻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和进食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是对治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罗兹·沙夫曼、莎拉·伊根、特蕾西·韦德著的《克服主义》描述了临床上“消极主义”的特征,针对性地提供了有效的自助手段和练习策略,以帮助人们打破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好”的消极主义倾向。
本书是《季羡林妙语录》的增订版,撷选东方文化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隽语,谈佛论道,感师怀友,品人生说世相,辨善恶明得失……全书凝聚了季羡林先生最真挚的情感,最透彻的智慧,条条语录如涓涓细流,滋润人心,发人深省。
现代科学对“灵魂”和“神”是怎么解释的? 灵魂转世、成长,人与灵界的沟通渠道是什么? 宇宙中很可能真的有一个“灵界”存在,很多神秘现象都与之有关。本书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说明灵界的存在并不违背科学理性,并从科学角度对灵魂、神、鬼等加以解释。本书还对灵魂转世、灵魂出体、人与灵界的沟通途径、催眠术、灵验的梦、特异能力、UFO现象等进行了考证和解释。 基于对宇宙生命的理解,探讨了生命的由来、意义与归宿,人的快乐与善恶,人获得可持续快乐的途径,人的命运的形成,改变命运的途径等问题。 本书凝结了作者近20年的思考与求索,且案例丰富、资料详实,趣味性与思想深度兼备。
在佛的眼中,善恶美丑,此彼无别,性质不显,此种境地,是超越一切事物与思想的寂灭。人因现实人生的相对、冲突,而向往着一个完全超越现实、且自由的世界,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和希望,要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我文中所最关切的问题“修行”。也许只有透过宗教实践,才能引导我们,走出凡夫的心境,而迈向“万法平等”的境界。但是在选择宗教实践的法门前,要对这个宗教的教义、理论,以及修道的方法,有相当的体认。常有人问,华严的修行法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天台宗有二十五使方便的施设,而华严却没有入道的方便法门,做为接引初学的阶梯?难道修学华严的人,一定都是大菩萨,或者一定都是圆顿大根?又有人问华严行者念佛吗?是念阿弥陀佛,将来要往生西方,还是华藏世界?这些问题应该要问,也应该要得到合理的解答,经
《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作者的名著《黑格尔》(1975)的缩写本,内容简约明快,文字清新流畅。作者不仅希望对黑格尔的哲学加以剖析和阐明,而且更希望探讨他对当代哲学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也就是说,试图指出黑格尔如何为我们反省若干当代问题、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凭借。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全面阐释黑格尔的思想,第二部分处理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第三部分指出黑格尔所面对的问题和力图实现的目标如何延续到,以及他的当代意义。《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黑格尔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入门书之一。
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天赋才能,静守书斋,破读典籍,“焚膏油以继晷,独兀兀而穷年”,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卓有建树,其造诣渐臻纯青,在学坛颇有影响,甚至名及海外。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少为普通读者所知晓。所以,让高雅的学术走出殿堂,甚为必要。然而,博士生导师的专著和大块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著显,难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
从希腊死亡之神桑那托斯之处学习死亡学,意味着“死亡”是一个与我们的核心体验有关联的重要问 题。因此,开始学习死亡和濒死知识的人们其实也是在探索自己的人生之旅,这个过程同时需要理智和情 感。在琳恩·安·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李·斯特里克兰编著的这本《最后的舞蹈--邂逅死亡与濒死(第 9版)》中,我们为学习死亡和濒死提供一个易于理解的、具有可读性的介绍,同时也揭示了这个领域的主 要问题。《最后的舞蹈--邂逅死亡与濒死(第9版)》充分体现了研究死亡和濒死的方法需要理智和情感 的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以及经验和学术的 结合。
在西方哲学中,“时间”被理解为一均质规整、连续不断,且可切分的序列;而在中国思想里,时间却非均质,亦无从切分。究竟人们是否需要思索“时间”?又该如何拥有“时间”的观念?本书从此基本问题出发,对中西方思想中的“时间”展开一连串的探索:他以中国思想为进路,试图跳脱“时间”此一加诸在整个西方哲学、人们的语言,甚至日常思考上的观念框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奥古斯丁、康德、胡赛尔、博格森,以及海德格等人的「时间」观,到易经、老庄、墨家和儒家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时”观,作者藉由“时间”揭示“生活”的课题,进而脱离“时间”框架,将“生活”的概念铺展开来。《论“时间”:生活哲学的要素》透过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让读者在两文化的特殊视野中,洞悉“时 /时间”,以及深植于东西方思想
精益求精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态度,高标准总是好的。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倾向于给自己树立不现实的高标准,不管怎样,就是难以达到。这种高度的主义,通常是由低自尊引起的,会成为我们成功的阻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和进食障碍。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uralTherapy,CBT)是对治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罗兹·沙夫曼、莎拉·伊根、特蕾西·韦德著的《克服主义》描述了临床上“消极主义”的特征,针对性地提供了有效的自助手段和练习策略,以帮助人们打破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好”的消极主义倾向。
放在我书桌上的是一部北京大学刘小龙博士的译著:列维斯·洛克伍德《贝多芬:音乐与人生》清晰、整洁的中译本。这部不久即将付梓的译著对我国音乐学界的贝多芬研究、乃至我国对整个西方音乐的研究,无疑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西方古典音乐传人中国始于上个世纪初叶,而贝多芬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方音乐家,说他是中国人接触最早、敬仰、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西方音乐大师,是绝不为过的(去年,中央音乐学院张乐心的博士学位论文《贝多芬在中国-20世纪贝多芬在中国(大陆)的接受问题研究》,在当代艺术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和研究)。贝多芬尚在世时,针对贝多芬音乐的评论就已出现。待逝世后一百多年来西方音乐学界对贝多芬的研究,就其数量、成果和水平来说,一直居于首位,相关著作、论文浩如烟海。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