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未舟著的天儒原同(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新道统思想研究)对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历史存在和思想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冲击一反应的文化交流模式,本书在文化对话和互动模式下考察儒家天主教徒在明末清初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特质,并且分析了儒家天主教徒天主教化儒学这一明末清初新的思想体系的内容和建构过程
卫礼贤的易学思想既是对《易经》精神的引申,也是对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也融入近代西方,尤其是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他用从无意识、显意识到精神(灵魂)的体悟过程,来解读《易经》神奇指引,揭去了自古以来蒙在《易经》之上神秘的面纱,使得以艰深著称的东方经典首度走进西方大众的心灵,也使得《易经》呈现出与本土不同的风貌。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近代经学家。著有《师伏堂丛书》《皮氏八种》等。周予同(1898~1981),浙江瑞安人。经学史家。曾任复旦历史系主任。著有《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主编有文科《中国历史文选》,撰写了《辞海》经学史的条目。《经学历史》原为皮锡瑞著,介绍经学在中国古代发展演变的历史,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可视为了解经学史的入门书。周予同为之作注释,补充了大量资料,并对皮氏观点中的偏颇予以补救,使此书广为流传,成为二十世纪经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经学历史》由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本文在文学史、思想史的交叉视角下,探讨中唐古文运动的发生、发展与嬗递情况,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早期古文运动的发生与演变。第二,中唐儒道内涵的演进。第三,韩愈文化群的形成及其要素特征。第四,刘、柳、元、白与古文运动。第五,古文运动与骈文发展关系。第六,中唐古文家的史学实践与史学思想。
本书是作者近十几年对儒学思考的一点结果。取各为《教化的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尝试从“教化”的角度,对作为“哲学”的儒学思想做出自己的诠释,以凸显其异于西方哲学的独特的思想内涵。上世纪初以来,中国学术研究引入西方学院化的学术规范,儒家思想学术的研究也基本上被纳入“中国哲学”这一思想框架。不过,近年儒学的研究渐次呈现出一种学术转向的趋势。这个转向,乃表现为对儒学之“教化”意义的关注。儒学有自己的义理之学和哲理的系统,称其为“哲学”,毫无问题。但是,儒学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却与西方的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以六艺为教,但很显然,它的着重点不在理论和知识。
中國最古的典籍當推《詩》、《书》兩部。這是公元前一千年代年前半期,即西周、春秋時就熟知于知識界的古文獻。公元前六至公元前五世紀的孔子常稱道這兩部書(《論語》中多次出現《詩》云、《书》云、《詩》三百)就是證明。除去不談《书》中有所謂「偽篇」(說穿了這其實是古人的輯伕工作),這一古今反復引發爭論的,並不簡單的問題外,《詩》、《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典籍已成學術界的定論而毋庸置疑了。?
罗光在借鉴了西方士林哲学的创化思想基础上,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全新的建构,形成了他的儒家生命哲学特质。罗光以“生命”为中心,广泛吸收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精髓,为儒家生命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他所建立的生命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模式,了文化的限制达到了全人类对生命的普遍性共识,帮助人们从形而上的层面去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生命。罗光的儒家生命哲学体系融合了中西方关于生命的理论,提供了一种跨文化的视域,帮助人们客观的了解生命的现实性与性,知道了生命的根源,明晰了生命的运行状态,了悟了生命的归宿,人便能够对自我生命有所凭籍,生命也会逐渐展现其内在的精彩和丰富性,这是人类生命所独具的一种特色,如此层层展开、环环相扣,展现了罗光儒家生命思想的全貌。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探讨徐复观本人及其思想,以他对“中国文化往何处去”这个问题的思考作为分析主轴,将他与胡适、傅斯年、钱穆,涩泽荣一、福泽谕吉等中日学界和政坛名流进行比较,从而说明徐在20世纪东亚儒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书所探讨的是在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中,儒家经典及其价值理念与日本及朝鲜之地域性特质的互动、冲突或融合之问题,尤其聚焦于儒家经典的阅读者之“自我”与“他者”之互动,以及经典中的知识与东亚各国权力结构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