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儒家文化已在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热潮中脱颖而出。面对着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弱肉强食、生态失衡、道德沦丧、资源枯竭等难题,儒家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基本理念,正在日渐发射出照耀全球的光芒,成为人类提供着取之不竭的重要价值资源。 那么,儒家文化在近代及现代的存在价值究竟是什么?儒家文化怎样在当今社会中获得生机?如此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延续以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对20世纪儒学进行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世纪儒学通志》厚厚四卷本,是对20世纪儒学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它建立在详实、全面掌握20世纪儒学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有价值的学术资料的基础上,是儒家文化在21世纪的合理发展的本源性和基础性工作,不仅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本书由黄俊杰教授近年来部份研究成果共十三篇论文集结而成。内容上大致可归属两大范畴:一是关于东亚儒学经典诠释传统的探讨,二是关于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身体”思维的研究。形式结构上则分为三部份,部份《儒学史的新视野》由四篇论文组成;第二部份《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由五篇论文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对中国儒家经典的诠释;第三部份《儒家身体思维探索》由四篇论文组成,探讨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思维传统。
蔡尚思,号中睿,福建德化县人。当代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早年受教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垣等名家,平生治学,以古典文学为基础,以史哲结合为专业,以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为重点,成就卓著,著作等身。《孔子思想体系孔子哲学之真面目(蔡尚思著作集)》收录了这位学者的两部分《孔子思想体系》、《孔子哲学之真面目》。 作为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一种统治思想,孔子思想体系无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课题。《孔子思想体系孔子哲学之真面目(蔡尚思著作集)》是这位我国当代学术界研究孔子历年已久、著述甚丰的老一辈学者的研究心得。
上海古籍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当代学术大家的学术思想选集,种是已付梓的《学术思想文选》。余、庞二公是老朋友,既然余先生已有书名在前,那么庞先生的这一本,索性就称《庞朴学术思想文选》。这个书名庞先生自己也很满意,并欣然题签。 十年前,四卷本《庞朴文集》出版,庞先生在“自序”中夫子自道:“四卷之中,似乎隐约寓有某个腾跳上下出没无常的精灵,或可聊供解闷;那个精灵,就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跟随着那个一分为三的精灵腾跳的脚步,去追寻当代学术思想领域具有承先启后里程碑式的人物一庞朴先生的心路历程,展现其学术思想的菁华,是冯建国编纂《庞扑学术思想文选(精)(精)》的追求。
孔祥来、陈佩钰编著的《杜维明学术思想文选》 由部分组成,大体勾勒出了杜教授的学思理路。 部分“价值探索”,着重提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文精神与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第二部分“士的自 觉”,通过对儒家传统士的德性与知性特点的揭示, 对接现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期许,着重强调现代知识 分子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并进而开启一条具有典 范意义的向上一着的道德实践的自我完善之路。第三 部分“创造性转化”最能体现杜教授广阔的学术视野 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如“文化中国”这一概念的提出 ,对世界文明秩序的构想,对多元文化与全球伦理之 间张力的分析等,无不见解独到,精义迭出。《杜维 明思想学术文选》的出版,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 有助于中国学术、思想进一步走向世界,进而对当今 中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中庸》是儒家传统中的重要经典,既是五经之一《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后又被宋代新儒家尊为“四书”之一,地位和影响与《论语》、《孟子》、《大学》同列。作者用诠释学的方法,,把中庸作为一种人文主义构想的展开、而非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立场来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清楚地说明《中庸》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和完整的结构,而且只有通过对文本作出整体性的解读,才能透过它的表层语义达到对其内在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君子、政、诚——进行诠释学分析,作者希望破除所谓儒学主要是一种社会哲学或伦理体系的习俗偏见,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哲学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宗教的意蕴,它对人的宗教性的唤起和它对人的理性的表达一样充分。所谓信仰与理性,或理性与启示的二分,对于儒家的思想方式来说,是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本书由黄俊杰教授近年来部份研究成果共十三篇论文集结而成。内容上大致可归属两大范畴:一是关于东亚儒学经典诠释传统的探讨,二是关于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身体”思维的研究。形式结构上则分为三部份,部份《儒学史的新视野》由四篇论文组成;第二部份《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由五篇论文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对中国儒家经典的诠释;第三部份《儒家身体思维探索》由四篇论文组成,探讨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思维传统。
《中阿含经(繁体竖排版)(套装共3册)》包括三个主要内容:①详述各种修行规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达到涅盘解脱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此经的重点。如对三学(戒、定、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涅盘的关系,论述较多。此外,还就如何断灭无明,修行取得功果等,以阐明达到涅盘的修道层次;②联系当时社会现实阐述善恶因果报应,鼓励在家信徒和俗人止恶行善;③论述四谛、八正道、缘起、十二因缘、四禅、六界、六处、十八意行等小乘佛教教义,阐发了无常、无我和一切皆苦的思想。大多数品论述的问题比较集中,多用日常生活事例和寓言故事阐发教理,以着重讲述各种学说之间的关系为特点。
唐孔穎達等,於太宗貞觀年間奉敕修撰《五經正義》,初成之後,歷經兩次刊定,始於高宗永徽四年正式頒行。《五經正義》在中國經學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然因其篇幅浩繁,探討不易,迄今尚乏整體之研究。本書作者,積數年之功,撰成本書,對《五經正義》作較全面、深入之探討。全書共分十二章,都五十餘萬言。所論包括:《五經正義》之修撰與版本、 《五經正義》修撰之依據、 《五經正義》之體式與内涵特性、《五經正義》論考之內容、 《五經正義》對注文之補充與修正、 《五經正義》之校勘、《五經正義》之字義訓詁、 《五經正義》之修辭觀、 《五經正義》之思想觀念、《五經正義》之得失與價值等内容。本書内容豐富,論證詳實,洵為欲研究《五經正義》相關問題者便利之梯航。
本书是大陆新儒家精神领袖蒋庆先生的成名作,二十年来,此书已成为当代经典,本次修订了若干细节问题。蒋先生认为,儒学有两大传统即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政治儒学以春秋公羊学为代表。全书细致而深刻地论述了春秋公羊学的性质和基本思想等。
本书所探讨的是在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中,儒家经典及其价值理念与日本及朝鲜之地域性特质的互动、冲突或融合之问题,尤其聚焦于儒家经典的阅读者之“自我”与“他者”之互动,以及经典中的知识与东亚各国权力结构之互动。
《中庸》是儒家传统中的重要经典,既是五经之一《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后又被宋代新儒家尊为“四书”之一,地位和影响与《论语》、《孟子》、《大学》同列。作者用诠释学的方法,,把中庸作为一种人文主义构想的展开、而非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立场来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清楚地说明《中庸》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和完整的结构,而且只有通过对文本作出整体性的解读,才能透过它的表层语义达到对其内在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君子、政、诚——进行诠释学分析,作者希望破除所谓儒学主要是一种社会哲学或伦理体系的习俗偏见,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哲学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宗教的意蕴,它对人的宗教性的唤起和它对人的理性的表达一样充分。所谓信仰与理性,或理性与启示的二分,对于儒家的思想方式来说,是
《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共两部。从儒家道统的角度,对先秦历史和历代政权进行梳理和评判。部:大同王道的原始模式(尧舜禹);第二部:小康王道的三代实践(夏商周)。《儒家文化实践史》旨在:集儒家外王学之大成,揭道德实践史之真相,破先秦政治史之天荒。初稿约十七万字。《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关于中华政治、历史和义理之书,道眼烛史,新见叠出。
《比经推例(汉唐经学导论)》内容介绍:部分:从春秋三传到舍传言经唐前春秋三传各为专门之学,注家多至数十,唯公羊何休、左传杜预、穀梁范甯三书完帙具在。何、杜、范注解本传,往往兼采二传为说:何氏解诂暗用左传,杜预集解颇取公穀,范注多本何杜。三家虽采摭他传,而能自守本传传义,不相扰乱。解诂犹能发明条例,前后相贯,最为精密。集解亦能据左氏以正公穀,辨旧史而章新义。孔、徐、杨疏,更能左右撷取,补苴罅漏(章)。经解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谓夫子比次事理,发义于经文异同、详略、有无之间。左传举事以明春秋,公穀比辞以明褒贬。春秋之所以书写结撰,即三传之所以传经,何杜范之所以注经、传,孔徐杨之所以疏经、传、注。(第二章)。“舍传言经”起于中唐而滥觞于何郑。究其根本,春秋一经,本有文同而事异,事类而
本书分上篇和下篇。本书上篇收录的是作者跟全国各地学者就“亲亲相隐”的争论文章,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有人评论,说这场争论是五十年来最有深度的中国伦理争鸣,这场争论是要传于后世的。 下篇收录的是对哲学家牟宗三误读康德的几篇批评文章,最后收录的是“对毒食品文化泛滥的反思”一文。
《儒家心理学思想概论》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儒家的人格结构观、儒家的人格类型观、儒家的人格独立观、儒家的情绪心理学思想、儒家的适应策略、儒家的人际关系思想、儒家的心理健康观、儒家的学习心理学思想、儒家的生死心理学思想、章儒家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