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哲学教材系列:欧美哲学通史(精编本)》分为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哲学两部分,介绍了古代西方的各派哲学。在内容的选择上,既采用一些通行的办法,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方面叙述某位哲学家的思想,同时也加进了“语言哲学”、“真理观”等一些具有较多现代意味的内容。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的《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修订译本)》介绍:什么是后现代?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意味着一种转向、一种背离。自启蒙时代以来,通过高扬理性,确立人权,宣扬自由、平等与博爱,整个人类似乎随着时代的进步都可以摆脱落后与愚昧、迎接进步与光明。然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美好愿景和幻象。当宏大的人类解放图景已经破产,当突飞猛进的科技力量已经走向了造福人类的反面,后现代就出现了。那么,后现代意味着什么?对利奥塔来说,后现代的特征是人们普遍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在其中,你可以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可以是执行者,你也可以从事多种游戏。但任何一种游戏规则都不能凌驾于其他规则之上,这就是所谓的公正游戏。如果跨出这一步,那就意味着纳粹、独裁和暴行。
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资深教授罗兰?斯特龙伯格的扛鼎力作《西方现代思想史》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风行欧美大学,90年代新版问世,续写流行神话。 斯特龙伯格教授以高屋建瓴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近500年来西方思想的全景画卷。
本书收入康德教育哲学相关著述,含《教育学》、《有关博爱学院的文章》、《伦理教学法》等著述和相关著作摘编,书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哲学俱乐部(美国观念的故事)》一书讲述了对美国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故事。作者描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如何从小温德尔·霍姆斯、查尔斯·皮尔斯、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的作品中发展出来,又如何在内战的炮火洗礼中和内战之后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中逐渐形成。《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哲学俱乐部(美国观念的故事)》作者以美围内战以及后内战时代为背景,强调了内战是实用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土壤。内战使人们看到了主义思维方式的危害,而实用主义的出现就是要打破原则和真理的主义观点。实用主义的重要宗旨就是阻止人们在信仰的驱使下走向暴力。另外,作者还讲述了现代科学,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理论和统计学理论在美国的发展。
意识与意义以及其关联是随着大脑的生长而增加,随着我们与外界的交往而改变。本书主要介绍了关于意识和意义的观念、明证性:从意义到意义、本有澄明:意义、理解和思、逻辑经验主义的经验与意义、塞尔的意识和意义理论、神经元的联结与赋义等内容。
《柏拉图对话集》选译了古希腊圣哲柏拉图的对话七篇,柏拉图的对话文笔生动、富有戏剧性,不仅是优美的哲学著作,亦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和取之不尽的宝库。戴子钦先生的译本在众多柏拉图译本中可以说独树一帜,是文学性的译本之一,足堪与朱光潜先生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相互辉映。
杜塞尔多夫是哈贝马斯母亲的家乡。她在那里出生和长大。正是因为对自己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家乡所感到的骄傲,她坚持把哈贝马斯生在杜塞尔多夫,并经常地把哈贝马斯和他哥哥、妹妹带回杜塞尔多夫去体验那里的生活,接受那里的文化熏陶。哈贝马斯虽然在杜塞尔多夫出生,但是没有在那里长大。他的童年、青少年与青年早期(19岁以前)主要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叫古默斯巴赫(gummersbach)的小城市。只是周末,他父母才会带他、哥哥和妹妹回到杜塞尔多夫。
黑格尔的著作令人望而生畏,本书却别开生面,通过译编书信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黑格尔的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及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书共收录黑格尔与荷尔德林、谢林、歌德、道布等人的通信共百封,附录中还收录了费尔巴哈书信二十封。
亚里士多德通常与柏拉图、康德一起,被视为西方哲学的三位巨人。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著作提供了一个总览之后,花较大的篇幅讨论了两个框架性的主题:他关于解释充分性的四因理论和关于成功哲学探究所必需的工具和方法观念。以此为基础,作者随后全面深入地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修辞学和科学理论。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高度体系化的思想家,因此他在某个领域中的观点,如果不经常诉诸他在其他领域的观点,往往得不到充分的理解。本书论述主题全面,分析深刻敏锐,多有独到之见,是一部的介绍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佳作。
《培根论说文集》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培根的散文名著,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该文集荟萃了培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交、情感等方面的散文59篇,并另外收录了起名篇《四偶像》《所罗门院》,是目前培根散文完整的译本。
本书以近百年美国社会的发展、人文思想的演变为背景,美国批判人文主义的三个重要转向和与之交错的三条思想主线为脉络,集中论述了以白璧德、特里林和萨义德为核心的美国批判人文主义思想。美国批判人文主义经历的三个重要转向指的是20世纪初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20世纪中期莱昂纳尔·特里林的批判性自由人文主义和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爱德华·萨义德的世俗人文主义。从总体上看,这是一个从精英到世俗,从单一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从学院研究到“学院溢出”的转变过程。三条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的思想主线指的是道德想象、自我或主体性和民主精神。它们构成了批判人文主义始终延续的血脉。作者通过追本溯源、纵向联系、横向比较,对美国三位重要时期的人文思想进行了批判性探究,挖掘其在历史语境和当今世界中的深层意义,指陈其相
维特根斯坦对待心理现象的研究上不是像许多心理学家那样,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而更多的是研究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字词是如何使用的,从而批判人们对于这些字词的误用而产生的形而上学错误。这就是说,他的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要解决心理学中的问题,而是人使人们重新认识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消解形而上学问题。心灵—语言问题是后期维特斯坦研究的焦点问题,事实上,心灵与语言的双向透视不仅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心灵哲学和语言意义学说及以形成的基本方法前提,也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中最有特色和魅力的方面。对心灵—语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是将维特根斯坦的基本哲学观从逻辑整体论导至实践整体论的关键。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哲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维特根斯坦哲学变革的真正意
《福柯思想辞典》由近60个术语组成的“术语篇”和13个人名组成的“人物篇”构成。在“术语篇”,作者既介绍了福柯从其他思想家那里借来的哲学概念,还介绍了福柯自创的前所未闻的概念。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概念梳理,系统地勾画福柯的思路,以便使其哲学历程变得容易理解,同时顾及其经历的复杂性,其众多的分支部分和变化。在“人物篇”,作者介绍了一些在福柯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家,包括巴塔耶、布朗肖、德勒兹、德里达、康德、尼采、萨特等。作者指出了他们之间的交汇点、论战的分歧、争论的领域或概念的借用。正是这些因素,在福柯长达三十年的哲学和政治思考中,支配着其思想的既复杂又开放的过程。,作者还加入了“福柯的著作目录”部分,以便读者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能够深入地追踪福柯思想中的某些线索。
《思想者丛书·安迪·沃霍尔:永不结束的15分钟(第2版)(英汉对照)》所涉及的均是影响世界的思想大师或读者渴望阅读的经典著作,即便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些人物及其作品仍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现在,诸如短信、电子邮件等互联网时代的沟通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同时也使很多人的思想像夜空中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我们需要更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东西。这就是了时代,能够让我们以古鉴今、展望未来的思想大师及其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