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勇教授评价袁了凡的《了凡四训》: 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给子孙的家训,以毕生学识、经历与感悟为根基,谆谆讲授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 以入世心劝人向善、谋求磊落的生活,堪为一部历久弥新的生活方式手册。 曾国藩读后,感念书中 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之言,为自己改号 涤生 ,胡适奉此书为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重要代表作; 民国四大高僧 中的印光、弘一师徒提倡诵读;日本阳明学家安冈正笃认为本书是 人生所能动的伟大学问 ,建议天皇及首相视之为 治国宝典 ;日本 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自称从本书中得到人生顿悟。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大家。他思想的集大成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要我们遵道而贵德,所以它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这本书中,曾教授娓娓 道 来,使读者能轻松地修习《道经》。 本书共十五集,全面而生动地讲述了《道经》的主旨、概念和内容。道是先天而存在的,它跟天地同时存在,永远不会毁灭。而人是会毁灭的,因为人的寿命很短,但是天地是不会毁灭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是什么意思呢?本书将为大家解开这些疑问。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大家。他思想的集大成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要我们遵道而贵德,所以它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这本书中,曾教授娓娓道来,使读者能轻松地修习《德经》。. 本书共二十二集,全面而生动地讲述了《德经》的主旨、概念和内容。曾教授在本书中指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表现,道是本体,德是用体。同时,他还认为中国人的幸福依赖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恢复,并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体现出来。追求物质的满足,获得心灵的安宁,是现代人永恒的追求。本书,正是为处于忧虑和迷惑中的人们指出了幸福之道。
王阳明是明代 心学 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 心学 中的 心 ,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如王阳明所说: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在他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 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本书以王阳明自身的经历为主线,以阳明心学为灵魂,深度解析心学的奥秘。从而让读者明白,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其中蕴藏着能洞彻善恶、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
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易经》,曾被误解为就是一本算 命的书。其实,这是不对的。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神秘的《易经》,也称《周易》,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的书,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没有破解宇宙的秘密,难道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以前就做到了吗? 销量已经破百万的《《易经的奥秘》是一本《易经》的入门书、导读书,读者对象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文化层次、更不分高低贵贱,所有读者都可以轻松自如的学习《易经》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智慧经典;从中获得终生受益的智慧! 什么是《易经》?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八卦? 《易经》还给了我们三把钥匙,这三
四书五经 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本书在确保原文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原文作了题解、注释及翻译。题解是对文章主旨进行了总结与阐释,让读者理解更深刻。注释是对原文中的疑难点加以注解,让读者了解的知识更全面,理解更通透。译文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并请学术顾问把关翻译质量,精准简练,轻松读懂经典。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和德是人体先天部分,物和势是人体后天部分。《内在小孩解道德经》作者用十几万字的文字篇幅和50幅彩色画作,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先天部分即道和德,人类绘画史上从未有过的,肉眼不能慧眼所见先天元气在人体运作的生命图景:真我、元神、元精、元气、内丹等长生的真相。
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来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秉有生之本性,都有一种生命的活力,都具有生生的趣味。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真实的精神。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书是作者早期的一部研究中国艺术哲学的作品,从 生生哲学 的角度透视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剖析了中国文化与生命哲学对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领域的创作与鉴赏所产生的影响。
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目。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大学》的作者据传为曾子及其弟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共同师从孔子。《大学》提出了 明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的三纲领,另有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八条目,这三纲领和八条目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伦理道德。 《中庸》的作者据传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子思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师从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子传子思,子
该书稿为周德元先生的 现代科学与国学经典 系列之新作,与我社已出版的《命理天机》 《易源易法》 《宜居道理》 《名至实归》 《天 行 有常》 《循易解医》等书为统一体系。 奇门遁甲是易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上古时代四千六百多年前。其经典文献之一《烟波钓叟赋》记录了其起源流变:轩辕黄帝大战蚩尤时,九天玄女授予黄帝一本 龙甲神章 ,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龙甲神章 中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调兵遣将的兵法。于是黄帝命风后把 龙甲神章 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后来经过姜太公、黄石公,再传给张良,张良把奇门中的阴遁局和阳遁局简化为十八局。继而东汉的张衡和汉末的诸葛亮等先贤进行提炼、归纳和规范化,使得奇门遁甲更加严谨、完整,并易于使用。尤其是张衡
中国艺术将妙悟作为创造的根本途径。妙悟的根本特点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存在方式的确立。在知识、秩序的羁縻中,人真实存在的意义常处于遮蔽状态中,通过纯粹体验,归复真性,去除遮蔽,让存在的意义澄明呈现。 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 ,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创造由生命真性跃出,才有真正的价值。妙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单纯归于认识论,又不能归于工夫论。它与西方艺术心理学中的直觉说有根本差异。
本书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诠释《论语》,反映孔子生平事迹和孔子富于哲理、切合当今社会需要的重要道德理念和思想精华。每集所选的故事,大多出自《论语》,少量出自记载孔子言行的文献典籍以及民间传说。故事主角为孔子,此外还有他的弟子及相关人物。所选故事力求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鲜明准确地反映孔子的思想理念,给人以启迪、教育。
《道德经》亦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的开山之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奥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 咬得菜根者则百事可为 ,《菜根谭》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出世入世之法则及
四五六之学 是一套融合了命理学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新的理论。 其核心是将四柱推命术和五运六气理论结合起来用于分析和预测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其中用到的严密的数学模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作者一贯的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印证相统一 的风格。、 四五六之学的立论基点是:既然宇宙万物都具有五行属性,天地间五行的运行自然形成五运和六气,而人作为宇宙万物的基本个体之一,当然也具有五行属性,而且天地间的五运六气也必然对人产生影响。 其核心是,根据自然界的天气变化,结合一个人的四柱(生辰八字),来推断其先天体质和健康状况,以及受节气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可能患病的趋势。
阴阳理论是与五行理论体系相伴的另一个理论体系,人们习惯将二者统称为阴阳五行。阴阳理论与五行理论几乎出现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但肯定不是同一个理论体系。相比五行理论,阴阳理论的起源相对清晰一些。古人将二者融合之后形成了一个 阴阳五行 的理论体系,其覆盖的应用领域和应用的深度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本书根据作者自身实践的总结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中药材的药味,对365味中药材分别赋予了五行属性;二是对如何确定中医处方中每一味中药材的剂量给出了观点。本书也提出了与阴阳五行理论有关的几个悬而未决的疑题:五行理论的起源、五行属性分类的依据、阴阳理论的起源、五行(金、木、水、火、土)与数字的对应关系到底以哪一套规则为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