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是明清之际学者,清初家之一。他著述宏富,目前已出版数十种,1100余万字。2019年恰逢船山400周年诞辰,针对他的著作篇幅大,难度大,普通读者不知如何入手的情况,我们出版了这本《船山经典语录》。本书的编选、评注者是知名船山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邓辉教授。邓教授从千余万字的《船山全书》中,精选经典语录共1080条,选择的基本标准有两条:既要足够精彩,又尽量通俗易懂。所有语录共分为八类,每一类前加以评论,并对疑难字词加以简注,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船山的入门版本,使普通读者对船山宏大的思想体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朱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一,考察这一哲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具体内容必须注意:一方面,整个朱子哲学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静止结构,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经历复杂演变的动态体系。另一方面,组成这一学说总体的命题大都不是意义单一的命题,朱子哲学中的哲学命题和他对许多问题的讨论在内容上大都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含义。这两方面造成了朱子哲学的复杂性。因而,本书注重从时(历史演变)空(层次角度)的不同方面对朱子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和全面分析,以求达到对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的具体把握。
《春秋公羊传》在儒家经典中独树一帜,至清代中叶以后,以公羊学为中坚的今文经学复兴,对晚清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其泰所著的《清代公羊学(增订本)》是次系统探讨儒家春秋公羊学说独值的专著,以翔实的史料,深刻的分析,再现了清代公羊学揭起复兴序幕—张大旗帜—改造发展—达于极盛之波澜迭起的历程。《清代公羊学(增订本)》中对于公羊学的经学特色和哲学意蕴,以及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廖平、康有为等几代公羊学名家的成就,均有精到的剖析。是近年来清代学术史领域中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成果。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周与其后学所著,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和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子部中非常突出的一部经典。《庄子》一书思想深广高妙,文字汪洋恣肆,更充满了大量妙趣横生、寓意深邃的寓言,本书作者撷取了《庄子》一书中最经典和精彩的篇章,在前贤对《庄子》扎实丰富的研究基础上对庄子博大的思想进行了可读性很强的选讲和个人化的解读,是一本全面了解《庄子》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为初学者教授《庄子》的基础教程。
本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重点课题。通过对清代最初的几位讲求今文经学经学家经学思想的分析,力图对今文经学的兴起作出较为准确的分析,说明清代今文经学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只讲公羊学,也不是仅讲今文经学,而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今文经学逐步被重视,《公羊》学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三科九旨日益为人们所关切。
黄宗羲(1610——1695)是我国明清之际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博学多才的学问家,也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宗师和理论奠基人,一生著作宏富,影响巨大。他作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为后人留下了《明夷留书》和《明夷待访录》这两部深刻批判君主制度、系统阐发其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政治思想的专著,从而对我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对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仍然有思想的启迪作用;他作为有创新思维的哲学家,了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高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了“必以力行为工夫”的实践哲学,建立了“一本万殊”与“会众合一”辩证统一的哲学史观;他作为一代学术宗师,精研经史之学,提倡“经世应务”新学风,并通过孜孜不倦的讲学活动,开创了一个其影响及于当代的清代浙东经史学派;他作为博学多才的学问家,不仅在经
《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包括了章船山的《大学》诠释及思想特色、第二章船山的《中庸》首章诠释及其思想、第三章船山《论语》诠释中的理气观、第四章船山气质论与气质人性论、第五章船山思想的理欲观、第九章船山《思问录》内篇思想研究、第十章存神尽性,全而归之。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巨匠孟轲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并进行全面、系统评述的专著。书中对孟子的出身、籍贯及非凡的一生行迹作了必要的考证和描述,对其亲属、弟子的情况作了细致交代。书中着重对孟子继承和丰富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以及对“王道”与“仁政”、“民贵君轻”说、道德观、“天命观”、“性善”论、“天人合一”观等进行了阐述,涉及和包括了孟子的政治、经济、社会、哲学、历史、教育、美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作者充分吸收了古今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又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角度对孟子思想进行新的阐
《文献家朱熹:朱熹著述活动及其著作版本考察》是一部自成特色的著作。正如作者所自言,《文献家朱熹:朱熹著述活动及其著作版本考察》广泛吸收前人及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尽可能详尽地再现朱熹的著述活动,帮助读者了解其学术进程。作者对朱熹的文献整理工作作了详尽的梳理,把重点放在著作及版本的介绍方面,把朱熹之后,下及元明清至近现代,都作了延伸解说,读者可从中了解朱子学在历代的流传、传播与衍变情况,这对进一步推进朱子学研究,拓开新的研究领域,是大有裨益的。
1974年,我在吉林大学哲学系参加《中国哲学史》编写,算起来我与这门课程相伴已经30多年了。说心里话,我对中国哲学史学科是有感情的,希望能为这门学科的建设尽点力。对于这门学科的现状,我觉得还有改进的必要。目前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方面的教材,大概有十几种,我读后觉得存在着三点遗憾。,不够“中国”。有些编写者似乎自信心不足,习惯于按照国外的模式来写,没有充分反映出中国哲学的独到精神、独到韵味。第二,不够“哲学”。有些编写者似乎只是把古人的言论编纂在一起,并不做思想的提炼。据有人统计,有些教材引用的原文,甚至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的篇幅。第三,不够“历史”。有些编写者选择的人物众多,似乎想把所有有点哲学言论的人都一网打尽,结果弄得篇幅冗长,无法展现哲学思想发展脉络。《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是黄宗羲的主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历早最有的一部断代学术思想史专著,它记载了有明一代近三百年儒学发展演变的基本概况。《宋元学案》又名《宋元儒学案》,是继《明儒学案》之后又一部大型断代学术史专著。现存《宋元学案》一百卷,由黄宗羲、黄百家、杨开沅、顾堤、张采、全祖望、王梓材、冯云濠等合编而成。《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与《明儒学案》基本相仿,对于了解宋元儒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各家各派的宗旨特色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目前学界对《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研究与利用主要集中在学案体、学术史观的检讨尤其是宋元明三代学者文献史料的征引层面,对于其中所涉黄宗羲学术思想的研究相对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内容丰富、卷帙庞大,从中直接辨析、检录黄宗羲案语不便
《向古人借智慧(历史的回音)》是一部读史随笔。作品选取中国历史上那些对当代人还有深刻借鉴意义的人和事,结合现实,从做人、做事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阐释,旨在为当今上班一族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全书拟收录105篇文章,每篇文章篇幅相近,而且特别注重古今结合,比较适合白领读者在业余阅读。
“珍藏版家藏四库”是一套兼具性、性、珍藏性、精美性四大特性的国学经典丛书。集合经典品种,采用经史子集四库分类方法,为原文加入疑难字注音、注释、译文、名家解读等板块,配以传世珍藏古板画。让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受益匪浅。